江西名茶-修水--双井绿茶 宁红工夫茶

标签:
双井绿宁红茶鲜叶黄庭坚文化 |
分类: 茶文化 |
站点特色
修水县属江西九江市,因境内修河而得名,是打响秋收起义第一枪的地方。修水县地处江西、湖南、湖北三省交界处,自古就以"大江以西山水之秀甲天下,洪州分宁县钟秀居多" 的自然风光,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这里山川秀美,人杰地灵,是宋代著名诗人、江西诗派创始人、大书法家黄庭坚和近代著名学者陈寅恪的故乡。
修水四周群山环绕,江西五大水系之一的修河发源黄龙山,流贯全境,经武宁、永修注入鄱阳湖。修水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因此修水地沃物阜,是全国著名茶乡,所产宁红茶、双井绿饮誉海内外。还是江西省最大的蚕桑基地县和药材基地县。
双井绿
茶史追溯
双井绿茶产于修水县双井村,五代毛文锡所著的《茶谱》记载:"洪州双井白芽,制作极精"。宋代著名诗人黄庭坚非常喜爱家乡的双井茶,常常将双井茶分赠给好友欧阳修、苏东坡、司马光等,并赋诗赞赏。欧阳修的《归田录》中还将它推崇为全国"草茶第一"。后来,双井茶的品质不断得到提高。1985年获优质名茶称号。
茶诗为证
双 井 茶(节选)
欧阳修
西江水清江石老,石上生茶如凤爪。
白毛囊以红碧纱,十斤茶养一两芽。
长安富贵五侯家,一啜犹须三日夸。
双井茶送子瞻
黄庭坚
人间风月不到处,天上玉堂森宝书。
想见东坡旧居士,挥毫百斛泻明珠。
我家江南摘云腴,落喂霏霏雪不如。
为公唤起黄州梦,独载扁舟向五湖。
催公静碾茶
黄庭坚
雪时过门多恶客,春阴只恼有情人。
睡魔正仰茶料理,急谴溪童碾玉尘。
茶导游
双井绿的产地双井村,位于修江上游的杭口镇,为黄庭坚出生地。村前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黄庭坚墓。该村江边有座石崖形成的钓鱼台,台下水中有二井,北岸山腰石壁上有黄庭坚手书摩崖石刻"双井"
二字。茶园坐落在钓鱼台畔,这里依山傍水,土质肥厚,气候湿润,茶树芽叶肥壮,柔嫩多毫。
名茶鉴赏
|
双井绿茶外形紧圆带曲,形似凤爪,锋苗润秀,银毫披露;香气清高持久,滋味鲜醇爽厚,汤色清澈明亮,叶底嫩绿匀净。 |
宁红茶
茶史追溯
宁红工夫,简称宁红,是我国最早的工夫红茶之一,主产江西修水县。修水红茶的产生,始于清道光年间。《义宁州志》记载:"清道光年间(1821-1850年),宁茶名益著,种莳殆遍乡村,制法有青茶、红茶、乌龙白毫、茶砖各种"。因当时修水县属"义宁州",故所产红茶,称为"宁红"。"宁红"最盛时期为清光绪十八到二十年(1892-1894)年,输出量每年达三十万箱,修水占百分之八十,即达二十四万担。
修水县作为"宁红茶"出口生产基地,经中外专家鉴定,品质已达到国际高级茶标准。多次获省级和国家奖励。
名茶鉴赏
"宁红"以其特有的风格而称誉于世,特级宁红成品茶,紧细多毫,锋苗显露,略显红筋,乌黑油润。鲜嫩浓郁,鲜醇甜和,汤色红艳,叶底红嫩多芽。正如威廉o乌克斯《茶叶全书》所述:"宁红外形美丽紧结,色黑,水色鲜红引入,在拼和中极有价值。"又说:"修水县所产红茶为名贵之拼和茶,外形灰色而有芽头,条子紧密,汤色佳良"。 |
茶导游
宁红产区位于江西西北边隅,幕阜、九宫两大山脉蜿蜒其间。山多田少,地势高峻,树木苍郁,雨量充沛。土质富含腐殖质,深厚肥沃。春夏之际,云凝深谷,雾锁高岗,茶芽肥硕,叶肉厚软,造成宁红工夫优良的自然品质。
相关资料
西江水清江石老,
石上生茶如凤爪。
穷腊不寒春气早,
双井芽生先百草。
宋·欧阳修
双井绿茶已有千年历史,产于北宋诗人黄庭坚的家乡、江西修水杭口乡“十里秀水”的双井村。修水在隋、唐属洪州,毛文锡约公元935年所著《茶谱》载:“洪州双井白芽,制造极精。”宋时列为贡品。
山谷家乡双井茶,
一啜犹须三日夸。
暖水春晖润畦雨,
新枝旧柯竞抽芽。
这是北宋诗人、书法家黄山谷(字庭坚)对家乡所产双井茶赞美的诗作。黄庭坚还常以精制的“双井茶”分赠京师族人及好友欧阳修和苏东坡等,友人也常和诗赞赏。黄庭坚在《双井茶送子瞻》(子瞻为苏东坡字)诗中曰:“人间风日不到处,天上玉堂森宝书。想见东坡旧居士,挥毫百斛泻明珠。我家江南摘云腴,落硙霏霏雪不如。为君唤起黄州梦,独载扁舟向五湖。”黄庭坚把珍贵的双井茶送给老师苏东坡,自有一番尊师之心。诗中对苏东坡十分崇敬赞赏,说是:“天上玉堂森宝书”,“挥毫百斛泻明珠”。同时也告诉他的老师说,双井茶的品质十分优异,“我家江南摘云腴,落硙霏霏雪不如”。
苏东坡品尝了双井茶之后,也赞不绝口,即回赠一首《鲁直(即黄庭坚别名)以诗馈双井茶,次其韵为谢》,诗曰:
江夏无双种奇茗,
汝阴六一夸新书。
磨成不敢付僮仆,
自看雪汤生玑珠。
列仙之儒瘠不腴,
只有病渴同相如。
明年我欲东南去,
画舫何妨宿太湖。
此诗对黄庭坚所赠双井茶作了一番赞扬和表示谢意,说黄庭坚是“江夏无双”,书法亦甚佳;又称赞双井茶为“奇茗”,并且从泡到饮,都亲自动手,不叫僮仆去做。苏东坡对此茶之珍爱,可见一斑。欧阳修也曾赋诗一首称颂双井茶,其诗曰:
江西水清江石老,
石上生茶如凤爪。
穷腊不寒春气早,
双井芽生先百草。
白毛囊以红碧纱,
十斤茶养一两芽。
长安富贵五侯家,
一啜犹须三日夸。
宝云日注非不精,
争新弃旧世人情。
岂知君子有常德,
至宝不随时变易。
君不见建溪龙凤团,
不改旧时香味色。
欧阳修在此诗中对双井茶作了高度评价,他认为双井茶的品质所以较好,首先是这种茶萌发得早,“穷腊不寒春气早”,因而采摘极早而很细嫩,“十斤茶养一两芽”,接着说茶芽上白毫很多,茶叶包装也很精致,用红纱做茶袋,令人悦目。特别是此茶味道好,使得“长安富贵五侯家,一啜犹须三日夸”了。
司马光以《双井茶赠范景仁》亦写诗一首,曰:
春睡无端巧逐人,
驱呵不去苦相亲。
欲凭洪州真茶力,
试遣刀圭报谷人。
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对双井茶亦甚赞誉,谓:“昔贡所称,大约唐人尚茶,茶品益众,双井之白色……皆产茶有名者。”
元代柳贯有诗云:“旧闻双井龙团美,近受麻姑乳酒香;不到洪都领佳境,吟诗真负九回肠。”诗中既赞扬了双井茶,又赞美了江西南城所产的麻姑茶。
清代龚鸿著有《双井歌》一首,歌曰:
茶叶妙品称无双,
双井闻名在修江。
春到庄前芽先吐,
云腴竞摘吠村厌。
士女纷纷归来晚,
筠篮满贮唤小双。
问道今年何处好,
明月湾前与钓矶。
这些诗文,将“双井绿”独特之色、香、味、形,描绘得淋漓尽致,无怪双井绿问世以来,名扬天下。
古代“双井茶”属蒸青散茶类,用蒸气杀青,再烘干、磨碎、煮饮。如今的“双井绿”,分为特级和一级两个品级。特级以一芽一叶初展,芽叶长度为2.5厘米左右的鲜叶制成;一级以一芽二叶初展的鲜叶制成。加工工艺分为鲜叶摊放、杀青、揉捻、初烘、整形提毫、复烘6道工序。
鲜叶进厂后,薄摊2-5小时,然后用铁锅杀青,每锅投入鲜叶150-200克,锅温为120-150℃,炒至含水58-60%为杀青适度。稍经揉捻后,即用烘笼进行初烘,烘温约80℃,烘至三成干,转入锅中整形提毫,待茶叶白毫显露,再用烘笼在60-70℃下烘焙,烘至茶叶能手捻成末,茶香显露,此时含水量约为5-6%,趁热包封收藏。
此茶品质特点为:外形圆紧略曲,形如凤爪,锋苗润秀,银毫显露;内质香气清高持久;汤色明亮,滋味鲜醇,叶底嫩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