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与楹联趣说
(2008-12-07 22:02:51)
标签:
茶联易牙楹联茶楼郑板桥龙井文化 |
分类: 茶文化 |
汲来江水烹新茗,
将名茶好水,青山美景融入茶联。
在家乡,郑板桥用方言俚语写过茶联,使乡亲们读来感到格外亲切。其中有一茶联写道:
扫来竹叶烹茶叶,
这种粗茶、菜根的清淡生活,是普通百姓日常生活的写照,使人看了,既感到贴切,又富含情趣。郑板桥生与墨有缘,但又与茶有交,为此,将茶与墨融进茶联:
墨兰数枝宣德纸,
联中将“文房四宝”与茶和茶具联在一起,活脱脱地再现了作者爱墨喜茶的心情。 郑板桥还写过一首宣传越州(今浙江绍兴)日铸茶的茶联:
雷文古泉八九个,
其它茶联欣赏
疑成云雾顶,
诗写梅花月,
尘虑一时净,
香飘屋内外,
蒙顶山上茶,
摆开八仙桌,
客至心常热,
菜在街头摊卖,
茗外风清赏月影,
四海咸来不速客,
只缘清香成清趣,
为爱清香请入座,
兰芽雀舌今之贵,
欲把西湖比西子,
美酒千杯难成知己, 清茶一盏也能醉人。
扁乎?不扁,不扁亦扁! 圆耶?是圆,是圆非圆!
秀萃明湖游目客来过溪处,
龙井云雾毛尖瓜片碧螺春,
兀兀醉翁情,欲借斗杓共酌杯,
田田诗客句,闲倾荷露试烹茶。
茶 馆 与 茶 联
在我国,各地的茶馆、茶楼、茶室、茶叶店、茶座的门庭或石柱上,茶道、茶艺、茶礼表演的厅堂墙壁上,甚至在茶人的起居室内,常可见到悬挂有以茶事为内容的茶联。茶联常给人古朴高雅之美,也常给人以正气睿智之感,还可以给人带来联想,增加品茗情趣。茶联可使茶增香,茶也可使茶联生辉。
杭州的“茶人之家”在正门门柱上,悬有一副茶联:
一杯春露暂留客,
联中既道明了以茶留客,又说出了用茶清心和漂漂欲仙之感。进得前厅入院,在会客室的门前木柱上,又挂有一联:
龙团雀舌香自幽谷,
联中措辞含蓄,点出了名茶,名具,使人未曾观赏,已有如入宝山之感。
杭州西湖龙井处有一名叫“秀翠堂”的茶堂,门前挂有一幅茶联:
泉从石出情宜冽,
该联把龙井所特有的茶、泉、情、味点化其中,其妙无比。
扬州有一家富春茶社的茶联也很有特色,直言:
佳肴无肉亦可;
当年绍兴的驻跸岭茶亭曾挂过一副茶联,曰:
一掬甘泉好把清凉洗热客,
此联语意深刻,既有甘泉香茗给行路人带来的一份惬意,也有人生旅途的几分艰辛。
福建泉州市有一家小而雅的茶室,其茶联这样写道:
小天地,大场合,让我一席; 论英雄,谈古今,喝它几杯。
此联上下纵横,谈古论今,既朴实,又现实,令人叫绝。
福州南门外的茶亭悬挂一联:
山好好,水好好,开门一笑无烦恼; 来匆匆,去匆匆,饮茶几杯各西东。
该联通俗易懂,言简意赅,教人淡泊名利,陶冶情操。
北京前门“北京大茶馆”的门楼两旁挂有这样一副对联:
大碗茶广交九州宾客,
这不仅刻画了茶馆“以茶联谊”的本色,而且还进一步阐明茶馆的经营宗旨。
贵阳市图云关茶亭有一副茶联:
两脚不离大道,吃紧关头,须要认清岔道;一亭俯着群山,站高地步,自然赶上前人,
既明白如话,又激人奋进。
旧时广东羊城著名的茶楼“陶陶居”,店主为了扩大影响,招揽生意,用“陶”字分别为上联和下联的开端,出重金征茶联一副。终于作成茶联一副。联曰:
陶潜喜饮,易牙喜烹,饮烹有度;
这里用了四个人名,即陶潜、易牙、陶侃和夏禹;又用了四个典故,即陶潜喜饮,易牙喜烹,陶侃惜分和夏禹惜寸,不但把“陶陶”两字分别嵌于每句之首,使人看起来自然、流畅,而且还巧妙地把茶楼饮茶技艺和经营特色,恰如其分地表露出来,理所当然地受到店主和茶人的欢迎和传诵。
蜀地早年有家茶馆,兼营酒业,但因经营不善,生意清淡。后来,店主请一位当地才子撰写了一副茶酒联,镌刻大门两边:为名忙,为利忙,忙里偷闲,且喝一杯茶去;
此联对追名求利者不但未加褒贬,反而劝人要呵护身体,潇洒人生,让人颇多感悟,既奇特又贴切,雅俗共赏,人们交口相传。
回文茶联
倒读则成为:
前后对照意境非同,文采娱人,别具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