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千古神韵话赏石 一、

(2008-10-19 12:52:43)
标签:

杂谈

文化

分类: 石文
                                        顾鸣塘

    公元11世纪末的一个黄昏,夕阳中的无为军(今安徽省的无为县)衙暑的庭院里,一方刚从河道里掘出的嶙峋巨石矗立在草丛中,石的孔洞中似乎还在散发着水气。此石,几个男子跨进了院门,那为首的魁伟汉子眼神刚一触及奇石,便闪出异样的光宠,身子似乎一颤,急呼:“快取官袍!”只见他整肃衣冠,手执长笏,对着对方“其状怪且丑”的石头拜伏不已,激动的泪水盈盈:“吾欲见石兄二十年矣……。”这位奇士,就是新上任的无为军知县米芾,也即书画史上鼎鼎有名的米元长。这则故事,即所谓“宋颠拜石”。

    一方奇石,居然能有如此震撼人心的力量,可见石之“神韵”由来不虚也。

 

据成书于战国时代的《尚书·禹贡》载,当时青州岱畎(泰山之谷)所产“怪石”即被列为贡品,自此,赏石文化在我国已绵延两三千年了。历史上多少达官显要、文人雅士、平民百姓与石结下了不解之缘,为石魅力所倾倒。然而,就现代意义上的赏石而言,无论是从收藏、鉴赏,还是从赏石理论的角度观照,在南北朝之前,我国的石文化还是处于朦胧时期。

 

    在《禹贡》成书稍晚的《山海经》,多处记载了彩石、文石、美石的产地,但并末明确它们的用途。先秦时期,民间罕有收藏赏石者,癖石者往往被视作“愚人”。大约成书于春秋时代的《阙子》,就记述了一个亦庄亦谐的故事,说:“宋之愚人”精心收藏了一方“燕石”(晋·郭璞云:“所谓燕石者,言石似玉,有符彩婴带”),而人们却讥笑他珍藏的是一件等同于粗陶器的商品。“宋之愚人”大怒,骂他们有小商人的势利眼、工匠般的粗顽心,“藏之愈固,守之弥坚”。由此看来,“宋之愚人”大可作为后世“石痴”们真正的祖师。

 

    秦汉时期,有关赏石的记载,还多局限于皇家公苑和贵族园林。魏晋人诗酒风流,属潇洒一代。这时期,赏石已从园囿构筑假山的局限中脱颖而出,开始成为独立欣赏的对象,但是,毕竟还没有更多的确凿资料表明。其时或梢后的南北朝时期,收藏、鉴赏室内观赏石已形成风气。比如,被后世文人尊奉为赏石之祖的陶渊明,像传,他宅边菊丛中有丘石如砥,纵横丈余,这位田园诗人没醉辄坐卧其上,赏菊之余,便诗兴大发。他见此石有醒脑提神之独特功效,就给它取名为“醉石”。

 

    隋唐时代开始,收藏奇石逐渐形成潮流,其主要标志是,那些具有艺术家气质的文人雅士或官宦,取代了帝王贵族,成为赏石界主流。他们将奇石引向民间,引向书房客厅,闲时面对奇石,由此勃发诗兴。这一时期,可称之为赏石文化的“形成期”。唐代的一些著名诗人,如杜甫、刘禹锡、白居易、张祜、陆龟蒙、皮日修、杜牧等,都是奇石的爱好者。张祜在当时以收藏太湖石著名,他死后,所藏名石风流云散。陆龟蒙还为之哭道:“一林石笋散豪家”,感叹不已。

 

    中唐时期,剧烈的党争,使的双方的首领牛僧孺、李德裕“势若冰炭”,可他们对赏石的挚爱却如出一辙。李德裕,这位唐武宗时的权相在东都洛阳城郊筑有平泉庄,“奇石林立左右”(宋·叶梦得《平泉草木记跋》)。牛僧孺则以收罗太湖石之富为自豪,白居易称他与石为伍,到了“待之如宾友,亲之如贤哲,重之如宝玉,爱之如儿孙”(《太湖石记》)的地步。

 

    唐代赏石理论形成的要点有四:其一,开始评品奇石的高下等次;其二,赏石术语开始出现,并作了阐述,如“丑”、“形”、“质”、“气”、“色”、“老”、“势”,等等;其三。提出奇石是一种缩景艺术,认为在赏游七间时可达到一种“适意”的境界;其四,与顽石交流,爱惜敬重,通过养石、赏石,提高自身的修养。白居易就提倡所谓“爱石十德”,养情延爱颜,助眼除睡眠,澄心无秽恶,草木知春秋,不远有眺望,不行入岩窟,不寻见海浦,迎夏有纳凉,延年无朽损,弄之无恶业。作为赏石理论的奠基者,白居易应是当之无愧的。

 

    宋代文艺的重要特征是气势较为收敛,技巧更加细腻。宋诗、宋文如此,其时赏石、藏石的情况也如此。由于赏石艺术是一种内省型、发现型、赏玩型的艺术,所以在宋代发展较快,而且终于造就了宋代赏石艺术的繁荣期。如果说在唐代还比较侧重中型峰石搜藏的话,那么宋代开始,已注重于文房小型雅石的赏玩。而开始“痴迷型”赏石风气之先的,则是这一时代这位多愁善感、极富艺术家气质的南唐后主李煜。他所藏的二方研山(中有墨石的奇石),为稀世之宝。其中的一方后为米元章所得,号称“海岳庵研山”。数十年后,此石被宋徽宗索入内宫,元初流到台州,入清以后,又辗转为浙派词坛盟主朱彝尊所得。一方研石竟然能在天南地北流传七八百年,也算是珍闻了。

 

    宋代的苏轼简直就是一位赏石的集大成者。无论是山石、江石、卵石,一到他手中,便能生发出一个个奇趣无限的故事,他可以用糖饼与江边小儿换取五彩晶莹的水石;可以用巨资购获山石;还会突发奇想,一古铜盂注水供石,进献于好友佛印禅师,首创了以水供养纹理彩石的方式。东坡画真迹遗存至今的仅为一幅,即《古木怪石图》。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