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生长在城市里的乡村情结

(2013-08-10 18:53:26)
标签:

文化

分类: 原创评论
 生长在城市里的乡村情结

 

                                       --- 说说邱晓鸣和他的散文集《乡里 城里》

                                                                                                      韩旭东

 

 

知道邱晓鸣要出版集子的消息是在去年。

也是夏天,邱晓鸣从外边回来,途径宿州,打我电话,说聚聚。那个晚上,我们喝完酒,住在禾香园,我们俩躺在床上,山南海北地聊,大多数时候,我们的话题和酒有关,和女人有关。两个男人,酒色之外,可聊的话题还有多少。当然,我们也聊一聊小说,我们会就某人的某个篇章谈谈他的看法,谈谈我的看法。我们聊着聊着,小说就溜走了,我们的话题重新转移到女人身上。可见,在小说写作者的心里,小说是妻,女人是妾。也就在这中间,他就说到了他的书。我开始以为,晓鸣先生如果出书,应该是一本中篇小说集。熟悉晓鸣的人都知道,在文学这个圈子里,晓鸣是以小说立足的。我认识他,也是先从读到他的小说开始的。那个时候还早,我们都还年轻,我在《清明》杂志上先后读到他的《搭积木》《一九九八  在路上》,不过,我读他作品的时候,我不知道邱晓鸣家住何方,人在哪里。

零四年,在省作协的一次会议上,我第一次见到他。作协的会议,有个特点,作家的讲话比较零散,三言两语。大多数时间,都是领导在说。先是宣传部的领导,文联的领导,接下来是作协的领导。不仅安徽,全国应该都是这个样子。领导定完了调子,往下的发言只能按调子走。这是真事。晓鸣是个例外,晓鸣抓住话筒有什么说什么。他讲话比领导讲的真实,也生动,讲到自己创作的过程,晓鸣说,对着镜子一照,看到自己双颊绯红。我想那个时候,晓鸣一定写到春意盎然之处了,写到情不自已之时了。问题是他的手机,太忙,他的讲话不时会被他的手机打断。会后,我才知道,晓鸣先生打理着一个规模不小的企业,是一个被称作邱总的人。

在禾香园,说到他的书。晓鸣说到了散文集。这出乎我的意料。我了解的晓鸣,一直是写小说的,而且是以中篇见长。至于他的散文,除了他博客上的文字之外,我读到的不多。读到不多的原因有两个,其一,我懒,偶尔上网浏览一下新闻,对有关文学上的风风雨雨几乎充耳不闻。其二,零四年之后,有几年的时间,晓鸣一直在打理他的企业,别说散文,就是小说,想读他的作品也难。毕竟,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小说关乎的是一个人的精神,企业关乎的是一大群人的饭碗。把一个人的精神世界和一群人的饭碗相比较,前者似乎是可以忽略了。也因此,对于晓鸣在文学这个圈子里的一段时间的沉寂,我是理解的。

知道晓鸣的书出来了,而且是两本。我邀上几个朋友,到淮北给晓鸣祝贺一下。说起来,晓鸣也写二十年多了。一个人写了二十多年,在各种期刊杂志上发表的小说及各类文字无数,出一本三十万字,五十万字的书,是很容易的一件事。可能是对自己要求过高的原因,他没有随便地结集成册,能够如此淡定,也属难得。晓鸣是省文学院的签约作家,这个二年,他的中短篇小说在国内期刊杂志上遍地开花。他的小说集《像狗一样奔跑》,看得到里面所选作品都是各个时期的代表作。记得我们两个聊天的时候,晓鸣也说,既然决定出书了,就要把书出得像个样子。也就是说,出这两本书,晓鸣还是很慎重的。

晓鸣的小说,基本在发出来的第一时间,我已经拜读了。这一次,能够集中地读一读他的散文,是一件非常高兴的事。

晓鸣的散文,和他生活的变迁息息相关。虽然晓鸣有在城市的生活经历和城市生活的写作经验,但是,他的笔一旦触碰到乡村,抚摸到亲情,农村的生活气息就会扑面而来,他笔下的生活场景即便是写二十年前,三十年前的事,也仿佛都发生在昨天,发生在身边一样。我和晓鸣有相同的农村生活经历,晓鸣描写的乡村,以及乡村的人物和故事,虽然有苦难,有泪水,更多的还是温情,熟稔的令人神往,在我看来,如同我的左邻和右舍,如同我小时候的玩伴一样。这本散文集里有一篇文字是写母亲的,《想娘,从过年开始》相信每一个读过这篇文字的读者都会为之流下泪水。这样的文字,不需要任何修饰,就那么朴素地从内心里流淌出来,真实而感人。

农村生活的一大特色是人与人之间不设防,不像城市人之间那样小心翼翼地相处。也因此,在乡村,男女老少很容易打成一片,乡村生活的家长里短,农村的乡俗俚语可谓妙趣横生,如果生活在农村你不懂得幽默,或者不会幽默,那你一定是毫无情趣的一个人。显然晓鸣不是,生活中,晓鸣走到哪里都会留下一片笑声。他的文字亦然。

晓鸣也写了城市,他在城市立足,每天面对不同的面孔,如他在文字中说的那样,中国的民营企业想生存下来是很困难的。很多时候,我们看到的晓鸣,充满激情,热烈而感性,身上的每一个细胞都是生机勃勃的,但是,当有六十多个单位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对他的企业进行管理,年复一年,要他一个人去面对的时候,若是没有优与常人的生存智慧,怎么立足,又如何生存,更别说像现在这样,把一个企业打理的风生水起了。这里的生存智慧,有经营方面的,也有政治方面的。作为一个写作者,有了这样的生活体悟,便有了他对当下社会体制的反思与剖析,这种反思与剖析不论是对他的企业和个人的写作而言,都是至关重要的。

晓鸣是生活在城市中的乡里人,他的文字表明了他的血脉还植根于乡下的麦田里,植根于童年的山脉与河流里,尽管他来到了城市,早已经熟悉了城市的灯红酒绿,并置身其中。他的乡村情结还在蔓延,还会在晓鸣各种场合的应酬中,在晓鸣手握话筒在歌吧里宣泄完城市生活的躁动之后,悄悄地把晓鸣带回乡村,这里是晓鸣曾经的栖息地,在这里,晓鸣可以安静地小憩,梦回到曾经的蓝天和碧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