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明竹海

标签:
竹海竹子三毛阳明山旅游 |
分类: 三毛游记 |
“阳明山,神仙山,你的美丽,你的美丽,让我魂牵梦绕……”。喝了万寿寺院后面的圣泉水,三毛清了清嗓子,哼着刚从游客学来的一句歌,往山下走去。
走到歇马庵的时候,三毛见右边的山下全是密密麻麻层层绿色,三毛见路边有一条小路可通山底,就顺着这条小路下去了。不知不觉中,三毛已到了阳明山竹海。
对竹,三毛还是知道很多的,原在家乡的时候,就听老人们说过,我国是世界上利用竹子和种植竹子历史最早的国度。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已进入炎黄子孙的生活。我国自有文字记载,便有竹的记载。早在五六千年前仰韶文化的陶器上的符号和其后的甲骨文中,已有象形的“竹”字及和竹有关的字。晋朝戴凯之的《竹谱》、贾思勰的《齐民要术》等对竹的栽培就已有了较多的叙述。
老人们还告诉三毛,光是竹的颜色就有很多种,除了通常见到的绿色之外,还有紫黑色的黑竹,白色的粉单竹,黄色和绿色相间的黄金间碧竹,竹杆有泪斑的斑竹,还有原产尼泊尔的喜马拉雅山竹属的红皮喜山竹等等,真可谓红、黄、绿、白、黑五色俱全!
竹,除了颜色众多之外,它还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应用较广的材料之一,有用竹子建造的竹屋,还有吃饭用的竹筷、写字用的纸和笔等等。现在,人们还用竹子制作家具、乐器、饰物、竹编工艺品、竹雕刻工艺品,竹子还可以食用,竹笋、竹笋干、竹笋罐头、竹棕子、竹荪、竹木糠醇、竹汁糖浆、竹汁饮料、竹汁酒。竹的用途实在是数也数不清。宋代苏轼曾云:“食者竹笋,庇者竹瓦,载者竹筏,炊者竹薪,衣者竹皮,书者竹纸,履者竹鞋,真可谓不可一日无此君也。”
从小,三毛就喜爱竹子,而如今见了这阳明山竹,更是欣喜。
站在半山腰,翘首远看,一个令人心旷神怡的竹世界便跃然映入眼帘,一片绿海自三毛脚下绵延铺向远处,海面上经微风扇动着竹枝竹叶卷起的绿浪此起彼伏。今天是阴天,绿浪尖上还顶着一层薄雾,三毛感觉自己仿佛步入了神界,又像是趟洋在一望无际的大海之中,真个是“人在云海走,雾在脚底飞”!
据当地人介绍,阳明山的竹面积足有好几百亩,虽在规模上无法与别地相比,但要说阳明山竹的种类,却一点也不比其它地方少。这里不仅长着毛竹,还繁衍着华中、华南地区的方竹、水竹、麻竹、墨竹、斑竹、实心竹、苦竹、罗汉竹等12属26种竹类植物,集鄂南、粤北竹类种群于一体,尽揽潇湘名胜竹物于一身。
三毛沿着山渊小径走了约一个小时才下到山底。在这里,被誉为“楠竹之圣”的毛竹在三毛的视野里尽显着风采。只见它们呈一身绿色,枝叶秀丽,节稀壁厚,杆形高大、粗壮。远远看去,有的昂头向上,兀自挺拔;有的又微微颌首,矫柔可爱。特别是它们兜兜双生、相依相伴的样子,让人以为它们就是一恋人。三毛被眼前的这一切惊住了,尽情地展开双臂,放肆地抱抱这棵,又抱抱那棵,好象自己找到了依靠,找到了知已。忽然,一阵微风佛过,伴随着竹枝竹叶的晃动,阵阵丝竹之声,传入耳中,直沁心底。
山底有一小涧,沿小涧走不到十几分钟三毛看到有一家农舍。远远地,三毛就闻到竹筒饭香阵阵飘来,肚子不听使唤,咕咕地叫了起来。原来,已到晌午时分,三毛只顾着视觉上的享受,早忘了照看自己的肚子。这时候,农舍里走出一位小姑娘,见三毛站在门前,知道三毛不敢进门,便向前拉了三毛进去。
“阳明山,神仙山,……”,吃饱了竹筒饭,三毛挺起胸膛,唱着这首唱了一天也没唱熟的歌,蹦哒着离开了阳明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