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周围充斥着扰扰尘嚣,何处可觅“清凉胜境”?南京这个城市的好处就在于,它呈现繁忙繁华的一面,论起“建设”也与别的一线城市一样高歌猛进,但是它依然也保留一些清凉之地,让你可以栖息,可以漫步,可以深深深呼吸。
看看树林,听听穿越树梢的风声。 http://s6/middle/5b7ae9f7h8476cf5f3735&690
清凉山。曾经很熟悉的地方。读大学时从母校后门步行到清凉山后门不过五分钟吧,常常来此“深呼吸”。有时还到这里大草坪来看露天电影。生活在附近的老人则经常来此晨练,遛鸟。工作后第一个正式意义的“家”离此不远,所谓“清凉门外”“清凉门大桥下”的地段,相隔只是一条外秦淮河,一座清凉门大桥而已。清凉山和虎踞路外侧秦淮河边的石头城公园都成为开放性的免费公园后,我还没有来过。
http://s12/middle/5b7ae9f7h84764793405b&690
沿着这条山路前行。这些地方的记忆都已经有点模糊。
http://s14/middle/5b7ae9f7h84764f38970d&690
这是古崇正书院的正门。不久前刚刚又重修过。门前的数棵高大的银杏和两侧的桂花都在抽着新芽。门户紧闭,有几个大学生围坐在门口谈笑。
这是在网上查询的一段文字:古崇正书院为明代泰州学派主要人物耿定向创办,著名学人焦竑主持书院数十载,成为当时影响很大的学术园地,李贽、徐光启、汤显祖、袁宏道、方苞等都在此讲学。凤凰读书园将成为凤凰出版传媒集团精品图书的展示平台、推介平台,还将举办一些列的文化讲座,使凤凰崇正书院成为南京、江苏乃至全国的文化学习交流平台。……
http://s12/middle/5b7ae9f7h84766b6e62cb&690
只好从旁边是山路继续前行。一旁的书院小门口有一位老者正在跟人说门口的一棵树。看到我手中有相机,十分热情地接着对我介绍起来。
http://s8/middle/5b7ae9f7h8476547c8b57&690
马褂木(又叫双飘木,木兰科,鹅掌楸属,古老而珍稀树种)。下图是从网上找的特写。叶形如马褂──叶片的顶部平截,犹如马褂的下摆;叶片的两侧平滑或略微弯曲,好像马褂的两腰;叶片的两侧端向外突出,仿佛是马褂伸出的两只袖子。故鹅掌楸又叫马褂木。观叶,树干端直,树姿雄伟,叶形奇特,花朵美丽,秋叶金黄,极好的绿化观赏树种。其花形酷似郁金香,英文名称是“Chinese
Tulip Tree”,译成中文就是“中国的郁金香树”。据说北京奥运时把这个作为市花(园丁所言)。
http://s1/middle/5b7ae9f7h8476fc341eb0&690
这个园丁师傅显然酷爱他的园艺事业,见我能跟他应答两句,十分高兴,特许我进这个书院观赏。庭院寂寂无人,高大的枫杨树掩映着西厢房,显得幽深寂寥。
http://s2/middle/5b7ae9f7h8476575f94c1&690
在园丁兼导游的介绍下,我拍下这四个字。杨廷宝,建筑学家和建筑教育学家。中国近现代建筑设计开拓者之一,曾任南大建筑系主任、东南大学建筑系主任、南京工学院副院长、南京建筑研究所所长等职,政界也有一些要职。
http://s6/middle/5b7ae9f7h847658e3d915&690
从前庭到后院都悄无人声。前庭的植物都对称布置,桂花也好,银杏也好,绣球花也好。现在正是绣球花开的茂盛之时。但平常只有此老者一人独赏。
http://s10/middle/5b7ae9f7h84765f99d219&690
重修后的崇正书院的建筑与园林相结合的庭院式设计也体现了建筑大师杨廷宝先生的一些设计理念。
据说,这个重修后的崇正书院已出租给某公司(是不是凤凰传媒呢?没有细问),平时对市民都是封闭的;也只有这个公司有时过来开开会搞搞活动而已。我留心了一下那个会议室,都是非常好的红木家具。这么好的古书院,这么美的庭院,这么高档的会议室和红木家具,……在这个开放性的公园里,依然离市民很远,很远。http://s12/middle/5b7ae9f7h8476c0144d1b&690
出得小门来,门口花格窗里穿出一株古老紫藤,树根纠缠成结。老者告诉我这株明代紫藤已经有四百余年,南京一共也没有几棵。我跟他说瞻园有一棵三百多年的,现在依然开得很好,他笑。其实我知道,音乐台的紫藤也非常好。但这棵四百余年的也似历经沧桑了。它的花开在市民进不去的院内。
http://s16/middle/5b7ae9f7h8476c37c07df&690
庭院深深深几许啊。我喜欢看清凉山这些苍苍老树,看老树上绽放的新叶。春天的阳光就这样照射进来。
http://s6/middle/5b7ae9f7h8476c7ac2b65&690
行走在崇正书院围墙外的山路,因为这些苍翠春意,心情并不繁复或者沉重。
http://s13/middle/5b7ae9f7h8476e351158c&690
紧闭的书院后门,也伫立着一棵马褂木,正当青春“嘉年华”。
http://s9/middle/5b7ae9f7h8476dcb6c6e8&690
山行。看春天是如何抽芽。石阶旁的蔷薇枝嫩得几近滴翠。
http://s3/middle/5b7ae9f7h8476de230282&690
而高远的云天下,那些绿意盎然的树梢让人心旷神怡。
http://s4/middle/5b7ae9f7h8476dfbf2923&690
林间这样的树木让人怀想到南半球的植株。想起家门口种的小树。这样的树林很少有人流连,我看到有位老者在其中静静读书。
http://s11/middle/5b7ae9f7h73a57cef21ea&690
清凉山最好也就是那些树。古木参天,满山绿意,观空自识清凉意,真是如此。
歌手是如此歌唱春天的。
http://s14/middle/5b7ae9f7h847881ed7b9d&690
看了一个魏紫熙先生的画展。虽然自己对画展很外行,但“只是喜欢一点点”的我也照样流连了一下,并继续做了一个退休后上老年大学学画画的梦。
http://s2/middle/5b7ae9f7h848019dda111&690
步一段花径。虽然别样春色已逝,这晚樱却开得不错。
http://s12/middle/5b7ae9f7h8478ae1a592b&690
花径的尽头有几个孩子在玩耍。
http://s4/middle/5b7ae9f7h73a66aa90883&690
细看,原来他们在剥新生的蔷薇枝吃。这个情形我记得在以前初中课本里张洁那篇《挖荠菜》里提到过,原来还在延续。问之,他们肯定地说:“甜的!”
http://s4/middle/5b7ae9f7h8478b3deb563&690
看这弟弟小馋猫样子。难道剥了皮的嫩蔷薇枝真的很可口吗?
http://s12/middle/5b7ae9f7h84803774916b&690
传说当年诸葛亮前往东吴游说曾路经此地“驻马于此”,指点江山;故这里有“驻马坡”古迹,及新建“武侯别苑”。但只能看外景。倘若进去瞻仰,发现变身为“养生中心”,有办公室若干,闲职若干,另有四个大妈在挺不错的红木家具(貌似)处欢然打牌。
http://s10/middle/5b7ae9f7h8478baf994c9&690
北坡上有一个“驻马亭”。印象中以前没有这个亭子,也许也是新建的。我喜欢的依然是四周青青的树林。
http://s8/middle/5b7ae9f7h848043278c97&690
阳光穿过树林,照射在“驻马坡”上。这个“古迹”倒是多年前就在这里的。至于想象一下诸葛武侯驻马扬鞭纵谈天下时势的场景,也许在公园外面的大型石壁浮雕“驻马坡”前可以得其一二。
http://s5/middle/5b7ae9f7h84806506cb94&690
驻马坡已是公园后门,从此门出去,不远处就是河海大学本部校门和南师大本部后门。那是曾经非常熟悉的地方。但我没有出门,而是折回去沿着崇正书院往西南山坡而行。
在清凉兰苑所见有一点暮春景象。海棠和紫叶桃等纷纷凋落,部分丁香的颜色也已经消褪了。 http://s5/middle/5b7ae9f7h73a672c539d4&690
前面是一片清幽的树林。其间游人颇得山林之乐。
http://s7/middle/5b7ae9f7h848080abcba6&690
开放性的市民公园特色体现出来了,连这样的小宝也跟着父母出来“露营”歇凉。
http://s1/middle/5b7ae9f7h8480a1ab9d50&690
唐古井“还阳泉”。“还阳泉”又名“保大井”,南唐保大三年(公元954年)所掘。原井栏镌有寺僧广慧所书铭文及保大三年字样,后佚。此泉流量丰沛,水味醇美,用以沏茗清冽爽口,相传常饮之人可白发转乌年迈不衰,“还阳泉”即由此得名。当然,“相传”而已,现在多半只是围起来作为“古迹”有距离地观摩一下吧。
http://s9/middle/5b7ae9f7h84808d135648&690
紧挨着古井的南面庙宇,就是意欲恢复的“清凉寺”,当然这寺庙早已不是古寺。除了内中的树颇有古意之外,其他都可以看出新建的痕迹。
http://s1/middle/5b7ae9f7h8480aee594e0&690
深山藏古寺。招提六月也清凉啊。
http://s10/middle/5b7ae9f7h8480bab9dc99&690
再往西南不远处就可以看到扫叶楼建筑群了。
http://s4/middle/5b7ae9f7h73a67d43d243&690
沿着扫叶楼外侧石径下山。这样层叠式粉墙黛瓦,映着如此幽深古木,使心中也得十分画意。
http://s11/middle/5b7ae9f7h84788598908a&690
这就是古扫叶楼。实际上就是清凉山南门左侧第一处景致。只不过我从后侧上山,倒是兜了一圈的终点。
http://s9/middle/5b7ae9f7h73a5a6ce7c98&690
扫叶楼系明未清初“金陵八家”之首龚贤晚年居所,因其自写扫叶僧状小像故名。龚贤(1619-1689),字半千,号半亩居人,清凉山下人等。清军攻占南京后,龚贤悲愤出走,漂泊海安、扬州等地十余载。晚年回归南京购清凉山荒地半亩,建屋四椽,号“半亩园”,栽花种竹,深居简出,不事权贵,以卖字画教学为生,悠闲自得,著有诗集《草香堂集》和《课徒画稿》。
http://s8/middle/5b7ae9f7h847886a70d67&690
楼前而望,不多远处就是虎踞路高架桥,是最繁忙的城西高架路段。高架桥下面就是清凉门大桥和外秦淮河,石头城公园。墙外车流滚滚,此处古意幽幽。http://s14/middle/5b7ae9f7h847887a857fd&690
尽管清凉山公园重修过程中也有许多不尽如人意处,规划和保存也有不足,但在这样的时代,若感心烦意躁,这里的确还是一个可觅清凉的去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