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真正的含义是什么?

(2018-09-10 18:51:24)
标签:

历史

文化

今天我们常常能听到一句古语“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句话常常被老年人用来规劝年轻人早日成家生子,作为回馈父母的一种方式。那么,所谓“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究竟是什么意思?今天的人们用这句话时是不是进行了曲解?

 

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80910/9adf739161164082939cc7089fc5ac2d.png

唐代孔子像

首先我们应该知道在中国文化中“孝”的含义。儒家《孝经》一开篇就讲述了“孝”的意义,孔子教导自己的学生:“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通过孔夫子这段诠释我们可以得知,在儒家文化中“孝”的涵义远非子女对父母关怀这么简单,孝敬只是孝道的开始。了解了这一背景,我们才好继续进行解析。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原典出处是《孟子·离娄 上》,上下文为“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人们对于“无后”的解释有几种完全不同的说法。

 

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80910/ffe254c9d94a41e18b78894b6bc86847.png

舜帝画像

实际上这句话的正确解释应该是:不孝的表现很多,但其中以不尽后辈的本分为最。传说时代中中华民族的领导者先贤舜在娶妻的时候没有实现向父母进行汇报,这一做法被视为是没有做到一个后辈应有的本分。但实际上舜娶妻是在尧考察了舜的德行后决定把女儿嫁给他的,而在这之前,舜的父母对舜很是不好,即便是尧上门提亲或者舜向父母禀告,也并没有什么意义。所以舜虽然没有预先禀告,但在有德行的君子眼中,舜的做法还是和向父母事先禀告了是一样的。

 

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80910/cefee42dcf30478f9cb6943071539b9d.png

《孝经》书影

明乎于此,我们就知道了先辈们说这段话的意义。她们并不是肤浅地把是否生育子女与儿女孝顺与否联系起来,而是鼓励和规劝后辈尽到自己应尽的义务,有一个做晚辈应有的样子。推己及人,使得社会中每一个人尽到本分,做到自己该做的事情。这样才能达到一个儒家理想中的美好和谐的社会状况。断章取义是做学问的第一大忌,长期以来中国人对于“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误解就是一个极其“经典”的反例。希望大家也能以此为戒,在读书阅世中懂得追寻究极、灵活变通,而非人云亦云、不懂装懂。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编辑
同义词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一般指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是孟子说的,记述在《孟子离娄上》中,全文是: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 [1] 
对于该段文字的解释,目前有两种观点:第一,中国古典训诂学,经文注疏学通常认为,“后”是后代的意思,《十三经注疏》,《四书章句集注》皆持该观点。第二,有些现代人对该文似乎有不同看法和译法,他们倾向于将“后”理解为“尽后代的责任”。尚无具体的学术性定论。
作品名称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创作年代
战国
作品出处
《孟子》
文学体裁
语录体散文
作    
孟子及其学生

原文

编辑
孟子曰:“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 [1] 

翻译

编辑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拼音:bú xiào yǒu sān,wú hòu wéi dà)
关于本句的翻译有以下两种观点:

译文一

不孝的行为有很多种,没有后继人是最大的不孝。舜没有禀告父母就娶妻,是因为存在“无后”这种不孝的行为(即舜担心触犯“无后”)。所以,君子认为他实际上和禀告了一样。

译文二

不孝的行为有很多种,没有做到尽后代的责任最为不孝。舜没有告诉父母就娶妻,是没有做到尽后代的责任。君子认为还是告诉父母比较好。

出处

编辑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出自《孟子 [2]  》的《离娄章句上》。 [1] 
《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再传弟子共同编写而成,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贵君轻)和政治行动的儒家经典著作。孟子曾仿效孔子,带领门徒周游各国。但不被当时各国所接受,退隐与弟子一起著书。《孟子》有七篇传世:《梁惠王》上下;《公孙丑》上下;《滕文公》上下;《离娄》上下;《万章》上下;《告子》上下;《尽心》上下。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提出“仁政”、“王道”,主张德治。 南宋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孟子》是四书中篇幅最大的部头最重的一本,有三万五千多字。从此直到清末,“四书”一直是科举必考内容。

观点争议

编辑

一、观点一:

观点一认为“后”应该译为“尽后代的责任”
1. 原文中的“为无后也”不能翻译成“为的就是怕没有后代”。理由一,孟子的《离娄章句下》所说:
世俗所谓不孝者五:惰其四支,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弈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从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
如果“不孝无后为大”,那么这里五不孝中肯定有一条是“无后”,但是五不孝没有一条提及“没有后代”。理由二,“为无后也”,如果“为”翻译成“为了”表目的的话,原文就成了“为的就是没有后代”,明显不符合语意。
2. 许多人以为东汉的赵岐在《十三经注疏 [3]  》的批注是对孟子这段话的解释,而是不合理的。赵岐在《十三经注疏》所言:
于礼有不孝者三事,谓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家穷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三者之中,无后为大。
他把“不孝有三”定义为了三种,可见他并没有理解孟子的五不孝,就断章取义把“无后为大”解释为“没有后代”。他这样做的目的,很有可能是结合了当时的政治环境,故意曲解了孟子的含义。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里的“三不孝”其实应当参照孟子的《离娄章句下》所说:
世俗所谓不孝者五:惰其四支,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弈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从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
通常认为不孝的情况有五种:四肢懒惰,不管赡养父母,这是第一种;酗酒聚赌,不管赡养父母,这是第二种;贪吝钱财,只顾老婆孩子,不管赡养父母,这是第三种;放纵情色享乐,使父母感到羞辱,这是第四种;逞勇好斗,连累父母,这是第五种。
三纲五常中的“父子纲”源自周礼中“亲亲父为首”,经过先秦孔子时期,孟子进而提出“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的“五伦”道德规范。孟子尤为强调要遵守父子纲常,要注重敬重长辈,例如:
《孟子离娄上》第十一章:
孟子曰:“道在迩而求诸远,事在易而求诸难。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
十二章:
信于友有道:事亲弗悦,弗信于友矣。悦亲有道:反身不诚,不悦于亲矣。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其身矣。是故,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
十九章:
事孰为大?事亲为大。
二十七章:
仁之实,事亲是也。
二十八章:
瞽瞍砥豫而天下之为父子者定,此之谓大孝。
这些都是在讲如何是父母高兴,遵守父子纲常。但是从来没有提及是否要后代的问题。舜不告而娶,他的这段婚姻既无父母之命,又无媒妁之言,必定是名不正言不顺,所以孟子对他的行为做出了“大不孝”评论。

二、观点二:

观点二认为“后”应该译为“后代、后继者”
《孟子》全书都没有把“无”作为“不尽……之责”来解释,比如孟子说墨家“杨氏为我, 是无君也。墨氏兼爱, 是无父也。(《孟子·滕文公下》)”其中的“无”就必须做“没有”来解释,否则按照“无后”来套用就会翻译成“杨朱为我的观念,是不尽君主的责任。墨子兼爱的观念,是不尽父亲的责任。”这种解释是很可笑的。
另外“无后”一词在《孟子》中也有再次出现:“仲尼云:‘始作俑者,其无后乎?(《孟子·梁惠王》)’”,难道这里孔子是在感叹“第一个用陶俑殉葬的人,他不尽后辈的责任吗?”很明显不是。“无”就是“没有”,“后”则是“继承人”的意思,孔子实际上的意思是“第一个用陶俑殉葬的人,难道没有继承人了吗?”是在说做坏事的人难道不怕祸及子孙。所以所谓的把“无后”解释为“不尽后辈的责任”,纯属用现代观点来套在古汉语上,反而是一种曲解。实际上,“无后”就是字面理解的“没有后代、没有后继者”的意思。
另外如果把“君子以为犹告也”翻译成“君子认为还是告诉父母比较好”,“犹”字是没有“做……比较好”的义项的。“犹”这里应该理解为“犹如”的意思,也就是说应该是“君子认为他实际上和禀告了一样”。那么前文就应该是一个舜虽然没有禀告父母但是又有一个情有可原的情形才对。则只能解释为先娶后告是担心触犯“无后”这个不孝行。因为舜避免了“无后”,所以不禀告父母虽然也是不对的,但是是可以被君子们原谅的。

作者

编辑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待考,一说字子车或子居)。战国时期鲁国人,鲁国庆父后裔。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著有《孟子》一书。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孟子的文章说理畅达,气势充沛并长于论辩,逻辑严密、尖锐机智,代表着传统散文写作最高峰。孟子在人性问题上提出性善论,即“人之初,性本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