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最敬佩的一位老师

(2009-09-25 20:45:51)
标签:

老师

陶岚琴

敬佩

微笑

热爱教育

分类: 教育理念

 

在我和儿子的成长过程中,我接触过的老师不少,其中的确有部分老师十分的称职,但是最让我敬佩的还是陶岚琴老师。认识陶岚琴老师是在1996年,那一年我家晨晨参加了“北京市第九届孙敬修杯少儿故事大赛”,并出乎我们意料的获得学前组唯一一个特等奖,而被市少年宫的老师推荐到陶老师所教的朗诵班。

陶岚琴老师曾师从全国著名儿童教育家、儿童故事专家孙敬修先生,从事成人及儿童艺术语言教学二十余年,现为 孙敬修儿童故事研究会常务理事,北京语言学会、北京朗诵艺术研究学会、北京市少年宫朗诵表演班著名的朗诵艺术指导教师。多次荣获“全国优秀教师奖”和“园丁奖”。陶老师与其先生肖君老师一起所编写的《朗诵与台词》等专著,被国内外众多少年宫、儿童语言教学机构普遍选用。陶老师指导的学生有近百名在全国儿童朗诵、讲故事比赛中获得特等奖、一等奖和“全国故事大王”称号。

晨晨跟陶老师学了七年,晨晨在这七年里的收获自然不用多说,就连我和妻子因为陪晨晨去上课,也从陶老师身上学到不少知识和做人的道理,听陶老师的课可以说是一种享受,这也是所有家长的共识。

微笑可以说是陶老师给我留下的第一个深刻印象,不论是什么天气,什么心情,孩子们上课时偶尔的不专心,还是下课时孩子们的调皮------,她都始终面带微笑。微笑可以说是陶老师的一个标志性的肢体语言,从中你可以感觉到慈祥、宽容、尊重和信任,上这样老师的课孩子们心里能不放松自如吗?孩子能不对学习感兴趣吗?

老师对教育的热爱也是让我十分敬佩的。热爱教育,我的理解就是爱孩子,而且是理性的爱。在那七年的时间里,我从没有看见和听说陶老师用语言批评过孩子,更不用说是严厉的批评了。她的批评方式很独特,有时是一个眼神,有时是一个语气词的语音加重,我想这其中不仅有对孩子的理解、宽容,更重要的是理性的爱,对孩子们的鼓励除了用言语表达外,更多的也是肢体语言,一个欣赏的眼神,一个肯定的手势,难怪孩子们都喜欢上她的课,家长们也是乐在其中而不是枯燥的等待。

老师的职业素养也非一般人可比拟的,她的发音、表情和肢体语言等等是那么的标准,她的知识是那么的广博,让人觉得她一定是科班出身的儿童教育家,后来了解到陶老师是工科出身,早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并从教于一所高等学府,教孩子只是她的业余爱好。有趣的是,她和她的先生肖君老师是年幼时市少年宫的同学,师从儿童教育家孙敬修老先生,而且肖君老师还是孙老先生的关门弟子,用陶老师的话说,是她先生带她走入幼教领域的,看来是共同的爱好让他们走到一起,相濡以沫的。

宽广的胸怀和对生活的热爱也是陶老师展现给我们的一道独特而美丽的风景线。

记得那是1999年暑假,陶老师和市少工委的一位老师带领我家晨晨和一位女孩去杭州参加七大古都少儿故事比赛。我和妻子也想利用这个机会带着晨晨去苏杭一带旅行而一同前往。在那次比赛中外地的选手明显的受到了不公的待遇,特别是代表北京去的晨晨和哪个小女孩,他们只是获得了一个二等奖和一个三等奖。有几个城市代表队的领队都为他俩鸣不平!陶老师只是对她的学生说:“我对你们的表演非常满意,参加这样的比赛重在参与,我们要有个平常心。”人生总有不如意和遇到不公平待遇的时候,如何去面对,每个人的想法不同,保有一个平常心我想是非常重要的。那次的经历陶老师用其言行给我们上了一堂生动的人生课。

 那次比赛后,我原计划一家三口再到上海、苏州和南京旅行,陶老师很热心的给我们提出了她的建议:“我的老家是绍兴的,这一带我十分熟悉,我建议你们一家去绍兴,溪口,在到宁波和普陀山最后到上海,南京和苏州都在铁路沿线,以后再去也方便。”她还非常热心的如数家珍的,向我们介绍了很多这条线路上值得一去的名胜古迹。从她的介绍中我能感觉到这些地方她不仅都去过,而且对每个地方的文化内涵有很深的研究和理解,陶老师对生活的热爱程度也让我叹为观止,敬佩不已!

今年高考后,我们组织了一次晨晨当年少年宫同学的家庭聚会,这两位老师也应邀参加了这次聚会,并给孩子们送来了美好的祝愿!今年,这两位老师都已年过六旬,他们仍然没有离开他们所心爱的幼教事业,只是所教的对象不同而已。看到他们老夫妻恩爱如初,携手前行的情景,真是让人很是感动!在此,我由衷地祝愿他们拥有一个健康、充实、幸福和快乐的晚年生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