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圣之路----走进五台山 --
西台桂月峰 \
北台叶斗峰 \
中台翠岩峰
西台名挂月峰,海拔2773米,西台峰“顶广平,月坠峰巅,俨若悬镜,因以为名。”有诗赞曰:“西岭巍峨接远苍,回瞻乡国白云傍。孤峰岭翠连三晋,八水分流润四方。晴日野华铺蜀锦,秋风仙桂落天香。当年狮子曾遗迹,岩谷常浮五色光。”西台顶。西台顶在中台的西南方向,约2—3公里。
西台顶名为挂月峰,位于台怀镇西13公里,台顶平如掌,面积300余亩。每当明月高照,山泉潺潺,颇有诗情画意的境界,月坠峰巅之际,恰如悬镜。在西台顶上赏月,别具一格。台顶有座石砌的法雷寺,供狮子吼文殊。
法雷寺现有建筑有后大殿和文殊塔。后大殿面阔五间,为木构和钢筋水泥相合而成的混合型建筑;文殊塔与后大殿为同期建筑,内供狮子文殊菩萨像一尊。
法雷寺,“法是指佛教的教理教义”,“雷”为自然界的雷声。“法雷”喻佛法如雷,能使众生觉醒。法雷之名,即是宣扬文殊菩萨法力无边之意,此寺创建于隋代。内供狮子文殊像。唐开成五年时,台顶中心有四间龙堂,置文殊像。于池东南有则天铁塔一,基圆形,无级,高五尺许,周二丈许。明代,法聚和尚又予以重修。清咸丰年间,源修法师等又建石窑洞数间。民国十二年,寺院改建成一处四合院,南北二殿为石窑洞,东西配房为木构建筑,一九四七年,这些木构建筑全部被拆,仅存窑洞八间,一九八六年美籍华人寿治和尚投资重修了法雷寺及台顶的舍利塔。
我们在西台停留休息了30分钟左右,知道东、北、中、西四台在同一山系上,这五台今天必须朝完,时间紧,不能再耽搁,赶紧赶路……
大约40分钟,我们到达北台,北台名叶斗峰,海拔3061米,五台最高,有“华北屋脊”之称,其台“顶平广,圆周四里,其下仰视,巅摩斗杓,故以为名。”康熙皇帝赋诗赞曰:“绝磴摩群峭,高寒逼斗宫。钟鸣千嶂外,人语九霄中。朔雪晴犹积,春冰暖未融。凭虚看陆海,此地即方蓬。”
北台灵应寺创建於隋代,坐北朝南,原有山门三间,门额悬挂“敕建大台北顶”巨型匾额。东西两间,内置石碑各三通,石碑记载了历代对灵应寺的兴建等情况。北台顶灵应寺的布局结构简单,山顶仅有十余间楼殿房舍。这里是总览台怀腹地风光的最佳位置。有些台怀附近的居民和外地游客都特意安排在农历九月九日登临灵应寺。沿山门向北为北极玄宫,即灵应寺过殿。
原殿内正面有韦驮菩萨像,韦驮菩萨四周有坐佛八尊。民国年间李相之的游记中对灵应寺有这样的记述∶两殿摆设,都很整齐。正殿五间,特别高大,所用木料,都很笃实。殿顶的瓦是黄绿色琉璃瓦,砌成棋盘形。门额巨匾上书∶毗卢真境,为康熙八年(一六六九年)立,明代隆庆年间(一五六七年至一五七二年)曾对灵应寺予以重修,一九八六年又重修葺,正殿为三间石洞,内供无垢文殊菩萨。
灵应寺的布局结构简单,山顶占地面积为一千平方米的寺院内,立有十余间楼殿房舍。然而,从观景角度看,这里是总览台怀腹地风光的极好处所。
中台翠岩峰,是我们最后朝拜的一个台,海拔2894米,其台“顶广平,圆周五里,巅峦雄旷,翠霭浮空,因以为名。”有诗赞曰:“群峰面面拥奇观,朝雨和烟积翠峦。策杖千山浑不倦,披裘六月尚余寒。苍崖碧嶂周遭合,古木黄沙四望宽。云雾渐看山半起,却疑身已在云端。”
中台也名翠岩峰,位于台怀镇西北10公里处,海拔2894米,仅次于北台顶,为五台山五大主峰的第二高峰。台顶面积约750亩,是五个台顶的第一大台。其台“顶广平,圆周五里,巅峦雄旷,翠霭浮空,因以为名。”
中台顶巨石堆积,石面杂生苔藓,阳光照射,碧翠生辉,如蛟龙腾起,人们称之为“龙翻石”。
中台顶的演教寺是五个台的建筑规模最大的一个寺院,它创建于隋,后于明代弘治年间重修。寺中的正殿是五间石窑洞,内供“孺童文殊”,寺中建有舍利塔。
大雄宝殿是佛寺中供奉佛像的正殿,“大雄”为佛的德号,意为佛具足力大,能降伏四魔,因此大雄宝殿供奉主尊佛,具体又分释迦牟尼佛、三身佛、三世佛、五方佛等。
五台山的五个台,按高度排名:1.北台,海拔3061米;2.中台,海拔2894米;3.东台,海拔2795米;4.西台,海拔2773米;5.南台,海拔2485米。
按面积大小排名:1.中台,750亩;2.北台,500亩;3.西台,300亩;4.南台,200亩;5.东台,100亩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