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篇“窑洞对”
(2023-02-10 13:08:54)两篇“窑洞对”
《 文摘报 》( 2012年02月09日 06 版)
人们大多对“毛黄版”的“窑洞对”(即毛泽东与黄炎培的谈话)比较熟悉。其实,还有另外一个“毛甘版”的“窑洞对”(毛泽东与甘贝尔的答问)。
所谓“毛甘版”的来历是这样的:1945年9月,英国路透社记者甘贝尔以书面形式提出12个问题,请在重庆参加国共谈判的毛泽东作答。这些问题涉及日本投降后国共双方在政治、军事方面的主要分歧,其中第10问是:“中共对‘自由民主的中国’的概念及界说为何?”毛泽东是这样回答的:
“自由民主的中国”将是这样一个国家,它的各级政府直至中央政府都是由普遍、平等、无记名的选举所产生,并向选举它们的人民负责。它将实现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林肯的民有、民治、民享的原则与罗斯福的四大自由。它将保证国家的独立、团结、统一以及与各民主强国的合作。
“毛黄版”与“毛甘版”的区别是明显的,在时间上,两者相差两个月。在内容上,此时的毛泽东对民主问题已不再停留于“毛黄版”时的向往,他不仅阐述了民主政治的目标、价值,而且列出了路径与措施。在作用上,毛泽东的谈话争得了政治的主动,赢得了舆论的同情,从而为国共内战取得胜利奠定了基础。这次答问虽非在窑洞中进行,但也属于窑洞时期的毛泽东思想。
(《文汇报》2.5
后一篇:中国装备力量已在土耳其救出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