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捉贼记
原创
璐璐六六
大唐安史之乱期间,杜甫弃官奔走入川。肃宗乾元三年(公元760年)春,他投亲告友,在成都浣花溪边盖起了一座茅屋,总算有了一个栖身之所。
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8TbgHX7Rk7prDwcrahZnQLQia32iag8Ym035cgOdX8uH5rrSdv2bVWxsl4P4kdQictrqez25fMXuWmIyvxxRt6G9w/640?wx_fmt=jpeg&tp=webp&wxfrom=5&wx_lazy=1&wx_co=1
上元二年八月,大风吹破了屋子,屋顶的茅草被刮了一地。
这些茅草,在太平盛世可能一文不值,然而在那种兵荒马乱的岁月里,遮雨保暖,作用实在太大了。
一地茅草,立刻引来小人觊觎!
有个村民白五超先是偷,又当面抢…
杜甫原本是个文弱书生,又老迈年高,无力争夺,愤而告官…
知县一听说事故发生在浣花溪,不由得有些作难,“这地处偏远,县里治安事务又忙,捕头人手不够,我先发一文书,你拿着去找保正,让保正先把情况反映上来…”
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8TbgHX7Rk7prDwcrahZnQLQia32iag8Ym0NyUJTmu7tzyAEa3ib1TicRiarVibOFceQExt4OFYD1PSkRt9dkCET9gjpA/640?wx_fmt=jpeg&tp=webp&wxfrom=5&wx_lazy=1&wx_co=1
杜甫只能拿着县令的文书来到村里找保正。保正见有县令文书,只好带人来到草堂看现场。经确认,白五超偷盗茅草事件属实,偷抢的茅草还堆在不远处的山沟里。
保正于是责令:等候县里处置,不许再动现场…
足足一个月没有下文,杜甫只能三番五次去催县里。
终于有一天,县里来了两位捕头,看了现场后又找到了杜甫家人,一番详细询问,得知杜甫目前是流落异乡没有官职。
捕头调查以后,又是很久没有下文。茅屋破烂,风寒雨湿,杜甫兄长原本有病在身,禁不得如此折腾。又见被人欺凌无处申冤,不由得多日吃不下饭,含恨而去!
杜甫一边料理兄长后事,一边向县里申报非正常死亡立案!
县里不得已派来一位衙司和一位捕头。捕头认为:偷盗茅草,又没进屋盗窃,不足以入官,只能现场调解。
白五超声称耳聋听不清,故意东拉西扯。衙司不胜其烦,只能告知:随你能不能听清楚,反正我该说的都已经说到了。听不清楚就该你吃亏…
白五超瞬间耳聪目明,他辩称:这茅草落在他家边界上,他是正常捡拾…
捕头告诉他,不应该捡拾别人们物品…
衙司不知物价,问起这些茅草价值。白五超说市场价五文一担,要扣除一文钱运费,三文钱人工费…
衙司于是判定:白五超擅自捡拾杜甫茅草三担,赔偿大唐通宝三文…
案件就此结束。
杜甫突然觉得不对劲:我捉贼都是自担成本,他做贼的却算计人工费?
如果此贼只盗取三文钱茅草,那么扣除一文钱运费,三文钱“人工费”,捉贼者岂不是还要补贴做贼者一文钱人工费吗?
无比荒唐的事情,现实中居然真实发生了。杜甫愤而写下一千古名篇…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感谢您的支持与关注!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