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自古至今的中医大师多数是自学成才,原因何在?

(2022-10-10 07:05:53)
标签:

杂谈

自古至今的中医大师多数是自学成才,原因何在?

至道岐黄
https://mmbiz.qpic.cn/sz_mmbiz_jpg/9y9p398hLvhjz0pDDfLnE6QqrKZKy621LJ2xcyrZaWx4GM64VQFwrUZ8XqXFrnlPyvbqmwGOfwjXbwTRnXh5vQ/640?wx_fmt=jpeg&wxfrom=5&wx_lazy=1&wx_co=1不为良相,便为良医。公立医院已经很少有会脉诊的中医大夫,他们是学院派。民间还有很多会脉诊的中医大夫,藏龙卧虎,生命力很强!他们是中国中医药的土壤和根。脉诊必须有天赋,他们是师承中医大夫。望闻问切,“切”要有天赋,手背上翘,象弯弯的月亮,才有手感,否则学100年也不能有手感,永远不能当著名中医大师!年龄:45—50岁(有丰富的知识和阅历)。还要有天赋(手背上翘)、第一动力(想救自己的亲人)、师承中医老师的临床指导、经济基础保障家庭生活、充足的时间。否则很难成功。

 

以前有句(久病成医),我觉得非常有道理,我就有经历和体会,现在一般毛病都能自己简单解决,(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这是一个特别重要的话题。许多人以为只有上名校才是成才的唯一途径,其实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从心理学的角度讲,人之所以能够成才:第一,是要能够发现自己,从自己的潜能方面去开掘自己,才有可能真正的成才。

 

 

第二,真正的人才需要一种悟性,需要具备开放的情怀和不断创新的能力。纵观历史与现实,不论哪个行业的大师,其实都是如此的自学成才、不断创新的。我们以李时珍为例,他是明代著名医药学家。早年他曾三次参加科举考试而不中,面对科举失败,李时珍终于放弃了科举考试,决心治学行医,走一条适合自己又能造福百姓的道路。

 

 

历史上甚至有他“读书十年,不出家门”的说法。他读书的内容涵盖了诸子、史、经、传、声、韵、农圃、医、卜、星、相、乐府诸家。李时珍从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起,先后到武当山、庐山、茅山、牛首山及湖广、南直隶、河南、北直隶等地收集药物标本和处方,并拜渔人、樵夫、农民、车夫、药工、捕蛇者为师,光是参考历代医药等方面书籍就有925种,“考古证今、穷究物理”,记录上千万字札记,弄清了许多疑难问题。历经27个寒暑,三易其稿,于明万历十八年(1578年)完成了《本草纲目》初稿。https://mmbiz.qpic.cn/sz_mmbiz_jpg/9y9p398hLvhveqv1tvtiaia2dibsB66viaJL3PNFR9sT6yvNI2KBk2icIePpA7Te5qZ2RML3tLMBK9CznWRPc01cRpg/640?wx_fmt=jpeg&wxfrom=5&wx_lazy=1&wx_co=1这一年他61岁。以后又经过10年三次修改,前后共计近40年。在他逝世后(公元1593年)的第三年,192万字的《本草纲目》在南京才正式刊行。只知人前大师宗师是多么风光,有谁关心背后的苍桑。付出常想不到的付出,吃的苦受的罪比常人吃的大米还多。悟性与天赋只占成功的一成,付出占二成。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大师不可能自学成才,但是他必须有成才的领路人。我们每个人都一样,在成功时要懂得感恩,因为在成功的路上,都不寂寞,有良师益友在陪伴,不是自己生来就是天才。

 

因为是自己得了病或者是家人得了病久治不愈后发奋自学中医自救,他才会深λ研究医理,医学,医药,这样的医生才会成为中医大师,我,深有体会。中医是祖国的医学宝库,有几千年的传承都是多年的冶病经验。大部分来自民间。自己因一些老慢病冶不起,才摸索探路找到了一些自治方法,很有效还不花钱自己感到很欣慰,所以久病成宦医。深知中医不但能治病还能保健与长寿。

 

 

学中医先学基础理论,办学习边领会其中内函,然后进入临床用所学理论指导实践,通过几十年临床经验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在治疗每一个疾病的同时,本人要有较强的“悟性",这个“悟"字,是代表医者对疾病的辨证施治的方法,对理,法,方,药的合理配方,同时对疾病的转化的分析和正确的判断能力。中医名师自学成材,实际上是一身从医,是在治疗工作中,能熟练掌握疾病的转归,不断探索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得心应手对病症的分析和判断,对用药处方的灵活运用自如,这些均离不开“悟性“,"悟也",是对其病症,理,法,方,药的理解能力也!医者,司命之主,反则其“杀人"之意,一位大师的成功之路,莫过于“大医精诚"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