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少年闰土》看教材变革
(2022-09-27 00:47:15)从《少年闰土》看教材变革
以下文章来源于第一语文
《少年闰土》是名人名篇。
小时候,我学过这篇课文。那时候就想在西瓜地里刺猹,就想像闰土那像捕鸟,就想有一顶小毡帽,就想脖子有个小项圈……
我的小学语文老师没有让我读《故乡》,也没有让我读《呐喊》,学了此课文,也就想干这点事。
这几年,听看不少名师上过此课。不过,都还不是新课标理念的课。上得如何?对此不作评价,因为新课程标准来了,评价是没有意义的。不过,他们所上的课,跟我的小学语文老师差不多,因为他们教完此课,学生肯定不会积极主动地去读《故乡》,至于《呐喊》,就是知道个书名,能考试做个选择题而已。这不是怪罪,也不是什么错误。因为大家都这样。
《少年闰土》是《故乡》的一部分,《少年闰土》这是教材编者起的题目(不是现在的编者,是我们读小学时候的教材主编)。现在想来,真有一种不明白,教材编者为何不用《故乡(节选)》呢?找不到原因。明明就是节选呀!编写者不用,很容易导致小学老师教《少年闰土》,就只能用2-3课时教“少年闰土”了,根本没有时间再做有关这篇课文的其他事了。
《故乡》是短篇小说,鲁迅将其放在《呐喊》里的。《呐喊》共14篇,起于《狂人日记》,终于《社戏》,即《狂人日记》《孔乙己》《药》《明天》《一件小事》《头发的故事》《风波》《故乡》《阿Q正传》《端午节》《白光》《兔和猫》《鸭的喜剧》《社戏》。如果一篇文章是一种呐喊,应该是14种呐喊,我知道这种说法是不恰当的,因为有的小说里面藏着多种呐喊,比如《狂人日记》。
多年来,学习鲁迅,也就是学那几篇课文,很少有非常明确的读书要求。没有读书参与的课文教学,注定难以让学生养成语文素养。
多年来的“中学生三怕”(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一直到现在都没有改变。他们为什么会有这三怕?这不怪学生,肯定与老师的教育教学有关。教好了,教得非常专业了,绝大多数学生不该怕。如果按照考试的思维来教,动不动谈这个考点,那个考点,没有任何整本书走进,没有研究智慧走进去,没有好玩并充满创意的写作走进,肯定会继续怕下去的。这也不怪老师,如果教材能变,课时能增加,考试评价也变,可能会是另外的样子。
《少年闰土》教什么?从“阅读与鉴赏”的角度看,应该教鲁迅为什么要如此写少年闰土。读《故乡》,即把《故乡》读完,鲁迅为什么要以这些的笔墨书写少年闰土,才会清清楚楚。而读《少年闰土》,你是永远看不到鲁迅在做何种呐喊,也不会知道鲁迅如此写少年闰土,在“呐喊”中到底会起到什么作用。
鲁迅为什么要写《故乡》?答案就在《故乡》的最后一段:“我在朦胧中,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少年闰土与后来的闰土形成了强烈的反差,童年那么美,那么好,按理说,成年后的闰土等人要好于少年,才是正常的,才是符合常理的。为什么闰土等人的结果不是这样的?答案不就在最后一段里吗?这就是对闰土及全国那么多类似的人们的一种呐喊——不能在老路中兜圈子了,应该走出一条新路了!
信息时代的最大好处就,检索信息快捷方便,我40多岁才知道闰土后代的情况,知道了他的儿女,都读了《故乡》,也明白了这声呐喊,所以闰土的儿女,各自走出了一条条新路来。
《故乡》,我是在师范时读的;《呐喊》我是30多岁之后才读的。我喜欢《故乡》,后来也努力让自己也走出一条新路,在语文教学上,也一直努力不想走什么老路。
《故乡》的影响实在是太大了!2011年1月3日,日本第二个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大江健三郞在北大演讲。这场演讲,他用了较长时间讲其母亲的故事,讲了他母亲如何用《故乡》引导他创作并走向成功的。这么久了,此内容可以说永远难忘。因为,至今还没有听到我国中小学教师用《故乡》引导学生进行高水平的创作。创作不能进来,学生怎么可能会喜欢周树人呢?
面对以上的思考,其实可以看到什么样的“走进鲁迅”的教材及教学,才能改变学生。
一是走进鲁迅单元,可以先用几课时讲“少年闰土”。
二是必须让学生读完整的《故乡》,用上几课时,读好这篇小说。全方位地理解透彻,《故乡》给予人永远不过时的“呐喊”大智慧!还可以提供名家评述《故乡》的文论与学生共读。
三是《故乡》改变闰土后代的文本。
四是把大江健三郞的演讲片段提供给学生,探讨《故乡》给予我们的创作智慧。
五是与学生一起共读《呐喊》,把“呐喊”的若干大智慧,拿出来,引导学生寻找自己的呐喊。
这样的教材,如果有了,教师用上一两个月或更长的时间,带着学生阅读、鉴赏、研讨、表演、创作……如此,走进鲁迅,才有可能。
有人说,这样学习,能考高分吗?答案是,能!肯定能!别以为,按照应试的思维教学就能考高分,按照素养的思维教学,同样能考高分,而这个分比应试那分不知道要高多少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