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精英:曾经群聚太行山

分类: 文教历史 |
文化精英:曾经群聚太行山
抗战时期,太行山巅集合着一批中华民族的优秀子孙,也聚集了一批文学艺术的精英。
1939年春,从延安“鲁艺”先后来了两个文艺团体,一个是鲁艺的实验剧团,团长是剧作家王震之;一个是鲁艺文化工作团,团长是作家陈荒煤,还有作家黄钢、梅行、葛陵、杨明、乔秋远等。在此前后,来到太行根据地的还有:剧作家李伯钊、作家徐懋庸、苗培时、刘白羽、伊林、洪荒(阮章竞)、王春;美术木刻家彦涵、罗工柳、胡一川、陈铁耕、赵青、刘韵波等。知名作家陈克寒、吴伯箫、朱光、袁勃、卞之琳、叶以群、杨朔、周立波等也先后来到太行区工作或采访。
剧作家李伯钊是北方局书记杨尚昆的夫人,也是最早一批来到太行山根据地的作家。1939年11月,在李伯钊、陈荒煤、刘白羽等的努力推动下,在武乡下北漳村成立了“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晋东南分会”。在此前后,晋东南根据地还成立了“晋东南文化教育界抗日救国总会”及太行区文联等组织,并办起了《华北文艺》、《华北文化》、《太岳文艺》、《抗战生活》、《文化哨》、《战场画报》等油印刊物,新文艺运动空前活跃。与此同时,上演新戏、扭秧歌、木刻和漫画活动也篷勃地开展起来。
剧作家李伯钊在太行山策马扬鞭
广大文艺工作者不仅热情宣传抗日救国,还勇敢参加战斗,先后有何云、张衡宇、陈默君、蒋弼、高咏等90余名作家和新闻记者为国捐躯。
如青年作家蒋弼,湖南人。1931年参加“左联”,曾发表了许多宣传抗日的作品。1939年到太行,出任文协分会负责人和《华北文艺》主编,1942年5月在反扫荡中被日军俘获,押往太原,坚贞不屈,被敌人残酷杀害。
青年作家、诗人高咏,湖北人。曾著有反映抗战农村生活的长篇小说《随粮带征》等作品,1939年以国际新闻社特派员身份来太行,在《新华日报》(太行版)写出了多篇通讯和文艺作品,并写出了万行长诗《漳河牧歌传》。1942年5月在反扫荡中牺牲,年仅22岁。
青年诗人史轮,山东人。全民抗战开始后,与诗人田间等参加战地工作团。出版了诗集《杂技》及剧本、鼓词等大量作品,同样是在1942年5月反扫荡中牺牲(或被敌生俘杀害)。
1842年5月,毛泽东同志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给广大文艺工作者指出了一条与群众相结合的道路,使太行革命文艺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现代文学史家常常把毛泽东《讲话》的最初收获,归纳为三部代表作:歌剧《白毛女》、小说《小二黑结婚》、诗歌《王贵与李香香》。三部作品中,其中两部与太行山有关。
赵树理的《小二黑结婚》自然源自于太行山。长诗《王贵与李香香》的作者李季,原名李振鹏,河南唐河县人。1937年抗战爆发,投笔从戎。1938年到陕西洛川的抗日军政大学总校一分校学习,同年冬,随军队到达晋东南沁源,1939年元月到今长治郊区黄碾镇故漳村。从此开始了他4年转战太行的艰苦卓绝的斗争生活。李季当时叫杜寄,先后随部队到过屯留、黎城、武乡、襄垣、潞城,几乎走遍了今天长治市各县。他是1943年春天回到延安的,以后又去了陕北三边。三年后写出了《王贵与李香香》。李季若是没有在太行山战斗生活的实际体验,也许就不会有这部著名长诗。
襄垣秧歌剧《小二黑结婚》
在太行山还出了另一位著名诗人,他就是优秀长诗《漳河水》的作者阮章竞。阮章竞,笔名洪荒。出生于广东中山县一个贫苦家庭,抗战前即参加革命工作。1938年到太行山区,开始从事文学创作,写过许多剧本。1947年春,连续创作了长诗《圈套》《送别》和《盼喜报》等短篇诗作,受到人们的注意和称赞。
阮章竞和他的《漳河水》
写于1949年3月的《漳河水》,是继《王贵与李香香》之后,采用民歌形式写成的又一部长篇叙事诗。这是一部妇女解放的颂歌,反映了太行山区妇女在封建传统习俗的压迫下遭受的苦难,热情地歌颂了她们在党的领导下获得的解放和新生。作品生动地描绘了荷荷、苓苓、紫金英这三个不同类型的妇女,从封建传统习俗压迫下解放出来的过程。阮章竞还写了优秀的新歌剧《赤叶河》,也是以农村妇女为主角,倾诉她们在封建压迫下的深重苦难,写出了她们从不幸走向解放的历程。摘自戴玉刚著《黄土地 红土地》北岳文艺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