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生命还剩最后一句话,你想说什么?

分类: 佳作共享 |
假如生命还剩最后一句话,你想说什么?
假如现在生命还剩最后一句话,你想说什么?说给谁听?现实中临终互动真正发生时是什么情况?它们的面貌到底如何?
https://p6.itc.cn/q_70/images03/20220525/78a0edfd9b304037bfd6459aebdb7aed.jpeg
图丨
“把灯打开,我不想在黑暗中回家。”
1910年,还没写完最后一篇小说的欧·亨利,在病逝前留下了这句话。作为最有名的临终遗言之一,它出现在了当年的一首流行歌曲的歌词里,以及各种各样的遗言选集中。
如果我们好奇人们死前说过什么,通常能找到的都是这种妇孺皆知的名句。例如,面对罗马士兵的胁迫,阿基米德坚持
https://p6.itc.cn/q_70/images03/20220525/f332e91d55784d4e9476efd52fb05638.gif
图丨Giphy
然而,这些出自名人之口的所谓遗言,其实很多都真假难辨。即使它们是真的,也很难体现临终者实际的语言能力。更何况,还有许许多多的普通人,他们的临终遗言几乎随着生命一同流逝了。
那么当死亡来临时,人们究竟会说什么,又是如何同身边之人交流的?这些言语纯属胡话,抑或有规可循呢?
人们死前都说了啥?
对于大部分临终者来说,在生命的终点,随着身体机能的逐渐衰退,他们的肺部能力往往会丧失。因此,
“一个养老院的护士告诉我,临终者的遗言通常是很相似的,”哈乔·舒马赫(Hajo
Schumacher)在发表于《明镜》周刊的文章中写道,
https://p1.itc.cn/q_70/images03/20220525/bf042d73d14f4a0f83a477143dab9311.jpeg
在《公民凯恩》里,凯恩的临终遗言是“玫瑰花蕾”(Rosebud)
而那些还有点力气的临终者,甚至会唱起最爱的一首歌,或者至少能说出几句歌词。在BBC的一段视频里,临终关怀护士介绍了一个动人的场景:一对身体不太乐观的夫妇希望自己的病床紧挨着,这样他们就能紧握彼此的手,一起唱《去往中国的慢船》(On A Slow Boat to China)这首著名的爵士歌曲。(“去往中国的慢船”常被用来形容一段想象中的最漫长的旅程。)
除了养老院和临终护理中心,见证最多临终遗言的无疑还有急症室、ICU和癌症病房。在Reddit的一条问答贴上,医生和护士们便分享了自己和临终患者的最后互动。获赞最高的是在ICU工作的网友 @ Awk_Ward1,他说一位肺动脉破裂的患者前一分钟还在开玩笑,不料下一秒就口吐鲜血。
他的最后一句话是:
https://p4.itc.cn/q_70/images03/20220525/0ddf7bef47ba4929967d957349231daa.jpeg
临终遗言有普遍模式吗?
如果我们想找到更多真实的遗言并探究其含义,能够翻阅的恐怕只有丽萨·斯玛特(Lisa Smartt)的书了。
起初,斯玛特只记录了父亲临终前的一些无意义的话,像是“Sorrow(悲伤)里有好多so”、“让我从这里坠落”。与此同时,无神论的他甚至开始提起了天使。而他最后一句话总算能让人听懂了,他对妻子说:“够了,谢谢你。我爱你,够了。”
在这些话中,斯玛特竟接触到了一个全新的语言世界。通过进一步收集并分析1500多句临终遗言,接受过语言学训练的她发现,其他临终者的话和父亲的话有着十分相似的地方。于是,她将这些遗言的语言模式和主题总结在《临界言语》(Words on the Threshold)——一本虽有局限但独一无二的书中。
她发现,
https://p0.itc.cn/q_70/images03/20220525/0a119bfb43eb48b280ab965b6a6b35ab.jpeg
The Dying Painter丨Hermine Laukota
当然,并非只有斯玛特对临终遗言的模式感兴趣。在1921年,为了评估人们“死前的精神状况”,美国人类学家亚瑟·麦克唐纳(Arthur MacDonald)就曾挖掘过当时唯一可用的遗言语料库。他按照职业将临终者分为十类(政治家、哲学家、诗人等),并将他们的遗言划分为讽刺、玩笑和慰藉等。
麦克唐纳发现,
听不懂临终遗言?
数十年来,人们从研究儿童的语言习得入手,试图理解人类是如何开始掌握语言的。但对于临终者的语言变化,却鲜有可供参考的研究。尽管人们还未深入探索这个领域,但斯玛特的开拓性工作或许能提供一些洞见。
https://p8.itc.cn/q_70/images03/20220525/9e14fc32ba944215a5c51adcd679a652.jpeg
Self-Portrait with Death Playing the Fiddle丨Arnold Böcklin
她的一个启发性的观点是,
“如果你只是走进房间,听见至亲之人说‘噢,站在我床边的是位拳击冠军’,这听起来就像是幻觉。”斯玛特说,“但如果你随着时间观察的话,听到他让拳击冠军穿这个、做那个,就会发现他其实在讲故事。”她认为追踪故事线索能应用于临床研究,特别是当故事接近答案时,这或许反应了人们对死亡临近的感受。
有临终护士发现,
斯玛特在调研中也捕捉到了这一点,
https://p1.itc.cn/q_70/images03/20220525/e86524c736c547dca1658e7c36ff7e1a.jpeg
马拉之死丨Jacques-Louis David
无论临终者使用何种比喻,倾听者其实并不难理解它,但还有一些临终遗言常常是模糊不清的。比如说,
当然,还有很多临终遗言听起来完全就像胡言乱语,例如“我在绿色维度”、“水是最可靠的”等等。它们毫无意义吗?还是在描述某种幻觉?鉴于我们对大脑的研究还很有限,对此只能加以猜测了。
研究临终遗言有什么用?
虽然临终遗言总的来看复杂多变,但总结它的模式无疑是有一定价值的。即便是对临终遗言的简单描述,也能促进更深入的语言学研究,还能帮助临终者和临终护理人员。
专家表示,知晓更加详细的语言动态变化,能够帮助人们克服恐惧,并提供一定的掌控感。它也能启发我们如何同临终者沟通。如果护理人员有着异于病人的文化背景,他们可以在培训期间了解不同的文化隐喻。
https://p0.itc.cn/q_70/images03/20220525/bc3882d4c17d49a6b8196e36f21ec811.gif
图丨Giphy
随着人类平均寿命的增加,以及越来越多的患者在医院和福利机构逝世,临终交流会变得更加普遍。发达国家的大部分人都不会像他们的祖先一样很快死去。多亏了医学进步和预防护理,大部分人要么死于癌症,要么死于器官病变(主要是心脏病),或者仅仅是寿终正寝。在这些情况下,死亡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很可能会发生在医院、临终安养院或养老院内。只有在患者可以交流的前提下,他们才能自己决定护理方案。
但是,研究人们死前的沟通和互动仍然面临着挑战。原因在于
回过头来看,所谓的“著名临终遗言”其实是浪漫死亡愿景的基石,让我们误以为将死之人的话清晰可辨,而且富有意义。正如临终遗言的相关记录展示的那样,
参考文献
[1] Lisa Smartt, Words at the Threshold: What We Say as We're Nearing Death
[3]https://www.reddit.com/r/AskReddit/comments/4xdtdt/doctors_nurses_of_reddit_what_was_the_creepiest/
[4] http://www.finalwordsproject.org
[5] https://en.wikipedia.org/wiki/List_of_last_words
编译:EON
编辑:odette
参考来源: The Atlantic, What People Actually Say Before They Die
如有需要请联系sns@guok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