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为什么坚持两国交兵不斩来使
| 分类: 文教历史 |
古代为什么坚持两国交兵不斩来使,
不怕被刺探军情?
原因有三点
如今,我们在许多描写古代战争题材的影视文学作品中,都会看到这样一幕。
https://p1.itc.cn/images01/20220409/75507debdb1546c69799260d7462778f.jpeg
一个身穿战袍的士族,不携带任何兵器,就敢一人前往敌方的大营。
有时候哪怕面见敌方的主帅,在与之交谈时也不卑不亢,哪怕是在敌人的主场,他们依然可以做到言辞犀利。
而他们之所以敢如此做,不仅是因为他们本身就胆量过人,而且还因为他们有着一个特殊的身份——使者。
两国交兵,不斩来使。
这个自古以来不成文的规定,恰恰就是保护这些使者生命安全的一道保障。
那么,古代为什么要坚持“两国交兵,不斩来使呢?”难道就不怕被刺探军情吗?
其实之所以自古以来,各个势力都坚持着这个原则是因为以下三个原因。
战争文化
众所周知,中华文化传承至今已经有着上下五千年的历史。
https://p5.itc.cn/images01/20220409/1e4b95a0f13c4bd7896d6dcc122b0647.jpeg
在悠久的历史当中,中华大地上逐渐衍生出了许多方面的文化,哪怕是战争也不例外。
虽然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各个时期都争斗不断,但是真正形成战争的,却是在西周时期。
周朝时各个诸侯之间争斗不断,爆发的大大小小的战争不计其数。
可无论这些诸侯之间怎样争斗,他们都有一个名义上的领导,那就是周王。
在建立周朝后,周王为了管理天下,设计出了一套包含各个方面规则的人伦礼仪秩序,也就是《周礼》。
当时人人都以《周礼》作为为人处世的准则,无论做任何事都要遵从礼法,就连战争都是如此。
https://p6.itc.cn/images01/20220409/ac7ac11bc18f4211b60b94dcd5c34ffa.jpeg
当时的战争讲究光明正大,两军交战,比的只是双方将领的指挥,以及武器装备,还有战士们的勇猛程度。
因此哪怕是有趁虚而入的机会,将领们也会给予对方整兵的时间,等到敌人整兵列阵之后,再光明正大地进行对抗,哪怕是因此而战败他们通常也会如此,因为在他们的心中,做一名遵守礼仪的君子,比生命更加重要。
在古代这样的例子屡见不鲜,就比如最为著名的宋襄公等楚军渡河列阵而战,就是最好的例子。
或许如今会有很多人对此不解,战机稍纵即逝,为何非要刻板地放弃良机?
其实在那个时代文化背景下,如果宋襄公真的下令直接开战,他的士兵们也会瞬间就降低了士气,因为乘人之危会让他们从心里就绝对亏欠了敌人,因此他们的战斗力就会降低很多。
https://p3.itc.cn/images01/20220409/09bb4886b418484286d0977974220307.jpeg
同时,如果宋襄公那样下令,他在将士们心中的威信也会下降,人们会认为他德不配位,因此哪怕他打赢了,也会失去军心。
当然在当时的战争文化中,“两军交战,不斩来使”也是其中最为重要的文化之一。
虽然随着后来时代的变革,“兵者诡道也”的思想逐渐被大众所接受,梁军交战时,战术多变,也不再遵从之前必须光明磊落的约定,反而为了战斗的胜利不择手段。
可“两国交战,不斩来使”的这一条不成文的规定却被保留了下来,因此遵循战争文化,也是古人坚持这一点的原因之一。
传递信息的手段
除了尊崇战争文化之外,还有一个原因使得交战双方的使者都特别安全,那就是因为他们特殊的工作性质。
https://p9.itc.cn/images01/20220409/3ee94e392a28419d95b4354c5ed85017.jpeg
要知道古代的科技较如今是落后许多的,传递信息要么靠“飞鸽传书”这种方式,要么就是靠外派使者。
可是飞鸽传书毕竟极容易被别人截获,稍有不慎就会泄露己方的军事机密,因此只能派人去向对方传达。
且战场的形式千变万化,无论是议和还是劝降,都需要有人与对方谈清楚条件,并且明确对方的态度,因此使者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
如果己方杀掉了对方派出来的使者,那么日后己方的使者也会被对方所杀,这样周而复始下去,交战双方无论是想传递何种信息都将会产生阻碍。
无形之中就会错过许多可以免战的机会,那么造成最严重的后果就莫过于两方拼个鱼死网破,哪怕有一方惨胜也会元气大伤。
https://p6.itc.cn/images01/20220409/42f9fd8aab9e4902a024383c7bb63829.jpeg
作为战场上传递消息的重要途径,无论是哪一方都不会轻易地将对方派出的使者杀掉。
除非是到了鱼死网破不死不休的局面之时,一方才会将对方所派出的使者杀掉,以此表明自己的决心,提升己方的士气。
就比如南宋时期,蒙古人攻打南宋钓鱼城之战时,宋国将蒙古使者的头颅斩下挂于城门之外,无疑就是一种视死如归,决战到底的表现。
更何况,如果大家都将对方派出的使者杀掉,那么以后还会有谁愿意承担传递信息的这个高危职业呢?这样不就使得所有人都无法获取情报信息了么?
因此,哪怕是为了保证信息的通畅,交战双方也不会破坏规则,杀掉使者。
https://p3.itc.cn/images01/20220409/1c3500b158514829998ee00f8c5da104.jpeg
彰显士气或误导敌军
除了以上两个原因外,还有一个原因是使得军帅将领,不斩杀敌军使者的原因,那就是为了彰显己方的士气,或者利用敌军的使者误导敌军。
本来“两军交战,不斩来使”的这个规矩,已经在我国历史上形成无数年了,早已经成为了战争时不成文的规定。
如果哪一方将对方的使者斩杀了,无疑是显得己方心胸狭隘,怕使者回去泄露己方的信息。
无形中就显得自己不如敌人,这样就会打击己方的士气,因此哪怕是稳定军心,彰显自己的气度,主将一般也不会将敌人的使者杀害。
更何况敌人的使者来到己方的大营,一定会将他的所见所闻如实地转告给对方的将领,己方完全可以利用这一点,制造家的信息,从而误导敌方的使者,使其对己方的评估不足,这样也会在对战中掌握一定优势。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