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岁生娃谈恋爱,德国老年人比你想象的还疯狂

分类: 探索发现 |
60岁生娃谈恋爱,德国老年人比你想象的还疯狂
来源:蝉创意
十点她言
回想一下,我们生活中看到过的60岁的人,都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
说来也是奇怪:别说60岁了,大多数中国人在40、50岁的年纪已经觉得自己“老了”,还在工作的人提前10年得过且过地应付工作,泡茶养生,开始为退休做准备;
不工作的人两眼紧盯配偶孩子,日常催婚催生,任何事情都插手过问,作天作地博取关注,批量生产“苏大强”式父母。
http://p0.itc.cn/images01/20200810/23a096d9e4c04f3388069880140f0068.jpeg
不得不说,中国人对自己的人生实在太过缺乏想象力了。
这个60岁的德国姐姐
决定生个孩子
蝉主这几天看了一部德国电影,叫做《Miss Sixty》(60岁小姐)。
http://p5.itc.cn/images01/20200810/200f522775f74304b85a7b7e4f050d58.jpeg
剧情说的是一个能力强脾气大的生物分子学家,和一个同龄的单身画廊老板,两人在60岁退休后的人生下半场,重新寻找生活意义和梦想的过程。
http://p3.itc.cn/images01/20200810/c57bd2b6a4a142c8bede01cdd91c25c6.jpeg
生物分子学家露易丝是个暴脾气,因为工作和同事发生争执大打出手,被迫提前退休,离开自己心爱的工作岗位,令她一度感到空虚和迷惘。
她这一生60年里未婚未育,一心扑在自己热爱的生物研究事业上,如今无法继续工作了,要如何打发接下来的日子?
http://p2.itc.cn/images01/20200810/cfc3e38ffc4c436fab1c70be15967000.jpeg
于是她打算用多年前自己冻好用来做实验的卵子,在精子库寻找一个志愿者的精子,在60岁的高龄里采用科学手段生一个孩子。
http://p8.itc.cn/images01/20200810/447b8efb9a3b43428de146680a4a6cb9.jpeg
60岁的露易丝在和她年逾80岁的妈妈面前说自己要生个娃,把老母亲吓了一大跳。
而另一位主角弗朗斯,60岁了也还是不服输不认老,拒绝退休。但他用的方式是常年和20几岁的年轻女孩调情,试图以这样的方式保持年轻活力。
http://p3.itc.cn/images01/20200810/c3866d4d24454eb69b3141dd0d8e0c3a.jpeg
甚至为了不暴露自己秃掉的头发,在人前倔强地戴假发、每天正儿八经地穿正装打领带,使用生发产品拯救发际线,时刻注重言行举止来保持自己相对年轻的外形,矫情得连自己儿子都看不过眼。
http://p0.itc.cn/images01/20200810/ac33f66ccca847d395788b7336d91ecd.jpeg
在我们中国的语境中,60岁已经是退休等着成为别人外祖父母的年龄了,但在德国电影里这两个60岁的人,依旧保持着像二八少年一样的生气勃勃,任性自我。
替对方试探前女友心里还有没有自己;骑机车在马路上飞驰;跑到大街上涂鸦……
这种放肆没有规矩的事情我们没到30岁就失去勇气做了,但60岁的他们显然乐此不疲。
http://p6.itc.cn/images01/20200810/8e0eea34bb9948dfbc24fc7843d7bc0e.jpeg
突破循规蹈矩,挑战世俗的定义?自然是需要一点勇气的。
露易丝想要在60岁受孕的事情被报纸刊登引起了热烈的讨论,嘲笑有之、质疑有之。
http://p1.itc.cn/images01/20200810/1c37b8cbbaaa470496d425c5db42e6a5.jpeg
而自我·高傲·没把其他人当一回事的60岁露易丝小姐姐,很傲娇地表示:
“别人怎么说,关我屁事?!我压根不在乎。”
老娘就这样,爱谁谁的性格正是露易丝这个人物最大的魅力。
http://p9.itc.cn/images01/20200810/c534c285374e4653af390ad9e1863d34.jpeg
这两人矫情么?还真挺矫情的。
但想要自我突破或和大多数人作抗争,这些努力看起来确实有点尴尬又很笨拙,但这种横冲直撞不管成功与否都要试一试的热情,不正是蓬勃生命力的表现么?
http://p4.itc.cn/images01/20200810/5427075d510946c5bd740afda7368365.jpeg
为了证明自己不比年轻人差,这两个60岁的“老人家”使劲浑身解数上下折腾,天天脑子里想的是事业尚需攀升、人生新阶段要拉开帷幕,忙得不可开交。
像其他老年人一样抱怨生活?找小辈哭诉博关注?独守家中凄凄惨惨戚戚?
拜托,哪有时间啊?!
中国人的油腻感
是从自我放弃开始的
电影《Miss Sixty》中有这样一句话:
“如果一个好消息是你可以活到一百岁,坏消息是60岁以后社会不需要你了。那么你生命的最后三分之一是怎么做的呢?”
http://p5.itc.cn/images01/20200810/31cfc35777cb43f3ba61e70787ed12c8.jpeg
电影中的两个主人公选择了继续在生活的海洋中扑腾。
据蝉主观察,外国人仿佛都对年龄看得很淡,他们的文化里并没有类似“什么年纪该干什么事”的自我限制,所以随时可以自我重启,永远保持活力:
六十岁学习新技能、八十岁跳伞、九十岁自驾环游世界的大有人在。
http://p9.itc.cn/images01/20200810/2fe958961ad04c28a573ff1769935f5d.jpeg
101岁老人高空跳伞破纪录
http://p6.itc.cn/images01/20200810/0fd4a6f30a844f7e9892d19858654723.jpeg
93岁老人学攀岩
http://p1.itc.cn/images01/20200810/9ec4ccb6abc54eedb3f7e3e4d7c26953.jpeg
退休后开房车周游世界
而中国人都太着急了,人人活在焦虑当中,掐着点儿跟时间赛跑,像被什么东西在背后追着似的。
虽然还没搞明白那到底是什么,我们一边感到困惑,但一边又被这种趋势推着催促着,按部就班完成读书,就业,结婚,生子,二胎;
然后督促孩子们读书,就业,结婚,生子,二胎……一代又一代循环,仿佛活着只为了完成任务而打卡。
世俗对每个人的定义无非是那几样,大多数人在40岁、50岁各项人生大事已经完成。接下来并没有其他人替我们规划人生道路,于是中年人们集体陷入迷惘:
我们该干什么?我们能干什么?
http://p9.itc.cn/images01/20200810/0420f6bc03ba484cab3bd3871a4b63a6.jpeg
所以大多数的中国人过早地放弃了自己的人生,觉得年纪到了就服输和认老。
不学习新事物、不自我提高,倚老卖老、从语言到思维方式都变得油腻;头发凌乱,脸色黯黄,在公众场合袒胸露腹,自带孕期8个月的啤酒肚……
从精神到肉体都是一副早早认命向生活妥协的样子。
我们在人到中年时感到迷惘,实质上是我们对自己的人生规划缺乏勇气和想象力。
http://p5.itc.cn/images01/20200810/43e4569995694265a874775e55f941dd.jpeg
中国老话说:“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
明明人有千百种不同的模样和性格,但从出生到去世的轨迹却早被安排得明明白白。
高晓松说过一句话,四十岁以后我们之所以不觉得困惑,不是因为我们把想知道的都搞清楚了,而是那些不知道的问题答案,我不想知道了。
失去好奇心和对生活的渴望,不正是人老了的标志么?
http://p8.itc.cn/images01/20200810/095add44c5784ba7a6697855f5afe5e2.jpeg
衰老与否其实不看肉体的数字,真正区分一个人年龄的,是思维方式和精神状态:
少年人都意气风发,鲜衣怒马,对世界和未来还抱有渴望和期待,永远摩拳擦掌、跃跃欲试。这样的人哪怕活到70岁内心也仍是少年;
而有的人麻木闭塞,对新鲜事物毫无热情,光拿自己的陈旧经验说教,“一副我就知道”、“果然如此”的油腻世故模样,这样的人可能年方25,但灵魂早已停滞不前。
http://p3.itc.cn/images01/20200810/87035c81927a4f78b8a2f63c54397242.jpeg
这一届的国人都太早放弃自己了。
2018年国家统计中国人的人均寿命是75岁,如果我们从四五十岁开始就认定自己“老了”,“折腾不动了”,于是在剩下的20~30年里凑合着活,躺倒认命……
那就等于我们荒废了自己1/3的人生。
http://p7.itc.cn/images01/20200810/ef01639bcf2541aa8e48d5e4d5c523e5.jpeg
真要我说,“四十不惑”是错的。蝉主觉得不论40岁、50还是60岁……我们终其一生都应该持续保持疑惑和好奇。
因为好奇心和欲望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对抗中年危机和油腻的唯一方法,唯有摆脱“年龄”对自己的限制,定期自我清零。
像少年一样野蛮生长,超长待机,敞开胸怀随时可以开始迎接新技能,新事项,新挑战。
只要还有想要去的地方,有想要见的人;还有梦想可追求,有事项未完成——人们就能长久自我驱动,想办法去逐一实现。
这个卯足劲努力实现的过程,就是点燃生活热情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