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邢台狗头泉再次复涌谈起
记得1976年6月初即将夏收,干旱严重。我大学毕业不久,在邢台矿山机械厂接受再教育是车工,矿机厂的师傅翟晓林带我第一次去狗头泉游泳。泉坑很大有水的面积不算大,可以看到几根大概是150毫米粗的管子向外面涌水,用脚踩一踩,水还能够喷出脚面半米高。
后来到地震台工作,看了些资料得知,这里是灰岩裂隙水,受到太行山断裂带的影响,在此涌出。这里当年还有一个管理处,有一间办公室,里面陈列象牙,石镰石斧。可能是早期的人们,逐水草而居,水为生命之本,对于自然形成如此大的泉水,充满敬畏而祭祀的物品。
到80年代初期,到了暑期雨水多时,这里就是一个类似于赵本山说的“猪腰子”形状的泉坑。水很清凉,距离市区不到5公里,虽然是土路,骑自行车颠颠簸簸的,游泳的人还是很多。附近的村民甚至在水边卖起了“炸菜角”,一角钱一个让那些游泳饿了的人吃,曾经买了几个给儿子和我吃,那时候没有地沟油,味道不错。
到了80年代中晚期,邢台工业发展很快,尤其是151电厂新上了机组,这里泉水越来越小,直至消失。到了90年代中后期,因邢台市房地产越来越大,这里成了采砂厂,越挖越深。除了几次特大暴雨造成洪涝,还有几次“覆涌”,实际地下水位并没有实质性的显著回升。
因超采地下水,在邢台东部的平原的一些区县,甚至形成“漏斗”,造成大地裂缝,居民房屋也开裂。因邢台1966年曾经发生过大地震,房倒屋塌大地裂缝,村民对此记忆犹新,惧怕还会地震。我曾经多次去地裂缝发生地点“落实异常”,经过现场考察分析,最后全部否定了这些地裂缝和地质构造活动有关。2006年为此曾经和省国土资源厅的有关专家为漏斗区柏乡的地裂缝成因争执起来,他们认为虽然这里是地下水位的“漏斗区”,“邢台柏乡地裂缝和香河县地裂缝,均处于地质断裂构造附近,是典型的断裂构造地裂缝”;“地下很深的地方断裂,地上跟着断,这不难理解。”这不能不引起方方面面的尤其是媒体关注。
稍有专业常识的人应该知道,即便是通过柏乡的这条断层真的在近年有蠕动,(这是一个需要做大量工作才能够得到证明、认可的)我们也会发现其活动量一般为MM/A既每年数毫米也就够得上“惊人”了(当然大地震发生时,瞬间就可以发生数米甚至数十米的地裂缝运动,我也很想与省里专家讨论、请教这个问题),按照国土资源部门的说法,柏乡这个地裂缝是从1996年开始,那么至今也就数厘米。而我们在现场所看到的地裂缝最大宽度可达1米多。如果单纯地质断层构造运动10年可以产生1米多的地裂缝,那么这将是举世瞩目的地质奇观了。我想国土资源部门的专家也清楚,若没有“干旱和地下水下降土层产生干裂”作出“巨大贡献”这条地裂缝也不会这样“举世瞩目”的。
“地下很深的地方断裂,地上跟着断,这不难理解。”河北省国土资源厅高级工程师在电话中说。而我却认为“地下很深的地方断裂,地上跟着断,这非常难理解。”这是因为基岩也就是岩石层上的土层达500米左右,除了最上部的100米左右因失水变干外,岩石层上的第四纪覆盖层中由含水层以及其他潮湿的土层组成,这些第四纪覆盖层具有较大的可塑性。当地下很深的地方岩石断层缓慢蠕动变形时,因其上部的这类具有较大的可塑性地层可以对于下部变形会以予吸收,因此地面上就不会跟着变形,若是“地上跟着断”这才是难理解的。
后来见到一些市领导,开始对于我与省里的专家争执,引起广泛的围观有些不解不满。我对他们说,省里专家把简单的问题说复杂了,为了争取一些经费可以理解,但是这样会影响邢台的投资环境,他们说邢台大地震后,现在还仍然有大地裂缝,很容易让人误解,外面谁还敢来邢台投资建厂。邢台大地震复发周期很长,千年以上,现在才过去几十年。既然大地震已经过去了,和他们探讨探讨,既有理又有利。领导紧绷的脸,终于舒展了还微微有了一丝笑意。
因为邢台的地裂缝争执,除了邢台电视台,邢台日报,牛城晚报这些本地媒体有报道,我上了中央电视台,河北电视台,河北日报等媒体,也让我成为邢台的“名人”。通过这次争执也让我明白了,大街上有人打架,都会引来围观,专家对于地裂缝这种造成房屋开裂让人恐惧的现象,各说不同的成因而争执,更会引起方方面面的关注。
自从邢台引入南水北调的水以后,地下水位结束下降的历史,有了实质性的回升。有人又说起恢复泉城来,我看也得想一想后果。当年邢台市区最多挖两三米,地下水就会泊泊涌出。如果今天地下水恢复成这种情况的话,邢台市区的很多楼房的地下室就会浸泡在水中了。后果也是很严重的,这也不是人们所愿意看到的吧。
延伸阅读
快讯!邢台狗头泉再次复涌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