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转:华北地震断裂带调查
(2021-03-17 05:45:39)
标签:
转载 |
华北断裂带被严密监控
作为强度和频度仅次于青藏高原地震区的全国第二大地震区,华北地震区一直是地震学界和普通民众关注的重点地震区域,而其中的华北地区由于涵盖了首都圈,其未来爆发大级别地震的风险性更是为很多人所关注。
华北地震区活动引人关注
目前,我国地震学界将我国分为青藏高原地震区、华北地震区、华南地震区,新疆地震区、台湾地震区共5大地震区,其中华北地震区包括北京、山西、河北、河南、山东、内蒙古、陕西、宁夏、江苏、安徽等省的全部或部分地区,在5个地震区中,它的地震强度和频度仅次于青藏高原地震区,位居全国第二。由于首都圈位于这个地震区内,所以格外引人关注。
中国工程院许绍燮院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由于本地震区人口密集,因此大级别地震发生时往往就会造成巨大的伤亡。如1556年陕西华县8.0级地震,死亡人数达到83万人,这也是目前世界已知死亡人数最多的地震。
进入近现代以来,由于华北地震区的人口更加稠密,这里也是我国大城市集中、政治和经济、文化、交通都很发达的地区,因此地震灾害的威胁就变得更为严重。
而在华北地震区的郯城-营口地震带、华北平原地震带、汾渭地震带和银川-河套地震带4条大的地震带中,对京津唐地区威胁最大的就是华北平原地震带。据悉,1679年河北三河8.0级地震、1976年唐山7.8级地震发生在华北平原地震带上。
包括从宿迁至铁岭的辽宁、河北、山东、江苏等省的大部或部分地区的郯城-营口地震带是我国东部大陆区一条强烈的地震活动带。据记载,本地震带共发生4.7级以上地震60余次,其中7-7.9级地震6次,8级以上地震1次。
由于汾渭地震带是我国东部一个强烈地震活动带,由于其中段临近北京,这也是对北京具有威胁性的一个地震带。
华北地区地震活动太过平静
记者了解到,自1990年以来郯城-营口地震带就一直被国家地震局列为地震危险重点监视区,由于此地震带处在强烈挤压并兼有右旋扭动的断裂段,易于积累大地震的能量,很难以中、小地震的形式来释放,故该段地震强度大,但是频度较低。
据说,李四光前辈去世前,念念不忘的就是郯城-营口地震带,他曾经预测,该地震带一旦发生大级别地震,其毁灭性可能是唐山大地震的好几倍。
许绍燮院士表示,我国所有的地震记录均显示,华北地区是地震较为活跃的区域,也是我国东部强震活动的主要地区。
这些年,许绍燮也对河北邢台、唐山等发生过地震的城市和地震高发区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监测,虽然目前的监测结论并不能支持近期发生大地震的可能性。但是他告诉记者,对于华北区域而言,大地震爆发的周期性决定了该区域未来大级别地震爆发的高风险性。“毕竟华北地区已经很长时间没有发生过大级别的地震了。”许绍燮说。
实际上,近些年国内很多地震专家都在预测和评估华北地区未来几十年内发生大级别地震的可能性,而专家对华北地区未来强震的预期主要是因为近些年华北地区显得太过平静了。
截至目前,华北地区6级以上的地震还是1998年1月10日发生在河北省张北县的张北地震。但是本次地震以后,华北地区至今14年以来还没有6级以上的地震发生,然而也正是这样的状况,该地区未来的地震活动走向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而本次华北地区两次小级别地震的发生则加重了一些人的忧虑。
地震发生的风险性在不断增加
许绍燮告诉记者,地球上地震的发生是地壳板块运动的结果,地震发生的动力也不能孤立地看,这是一种大范围的活动,因此分析与预测华北未来大型地震发生的风险性必须要从全球尺度这样的大范围来分析。
目前的迹象显示,情况并不容乐观。特别是2001年11月我国西部昆仑山口西发生的8.1级地震和2002年6月发生在吉林省汪清县的7.2级地震,显示印度板块和太平洋板块对欧亚板块的碰撞和俯冲作用在进一步加强。
另外,中国地震台网中心研究员孙士鋐也认为,自2004年末印尼大地震发生以后,环太平洋地震带开始进入到一个比较活跃的周期,研究和地震发生的现实都显示,相比以往,环太平洋地震带的地震的频度和强度都有所提高,8级以上的地震也时有发生。
许绍燮说,华北地区的地震和其周边的地震发生情况有很大的关系,周边大型地震发生造成了地震断裂带应力场的变化,就会增加华北地区大型地震发生的风险性。
“地震是有共性的活动,华北地区的地震活跃程度和全球大范围地震活跃程度的涨落也是一致的,近些年,全球范围内地震趋于活跃,因此华北地区的地震也会越来越活跃。”许绍燮说。
而中国地质大学教授孙进忠则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2011年3月11日东北部海域发生里氏9.0级特大地震及其大级别的余震以及这些年日本地震学界所预测的“东海大地震”应该引起我国地震学界的高度重视,它们对我国华北地区的地震活跃程度会产生哪些影响,急需深入进行研究。
“有些大级别的地震是全球性地壳运动的结果,而其对地震板块的影响也将是深远而持续的,其对华北地区地震带的影响也不例外。”孙进忠说,虽然这次唐山的地震是华北地震带内部运动的一些反应,但是它显然也要受到一些大的边界的影响。
“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及欧亚板块的相互作用肯定也会对其发生影响。”孙进忠说。
大地震是否来临,专家没有统一认识
国内的多数地震专家认为,华北地震区已进入公元1000年以来的第四活跃期的后期阶段。在第四活跃期的后期阶段,一些人认为会有大级别的地震发生。
但是大地震究竟什么时候会来临,目前国内地震学界并没有一个清晰和统一的意见。尽管很多专家都认为华北地区在未来会有较大级别的地震发生,但是其究竟在什么地点、什么时候发生,并没有人能够说得清。
“预测地震发生位置的难度就像我们捏一个东西,如果用力达到一定的限度,大家都知道这个东西会碎,但是这个东西究竟是从哪里开始碎的,谁也说不准。”孙进忠说。
许绍燮表示,由于地震科学的复杂性,目前人类对地震的认识还很不够。尽管现在地震研究也确认了地震发生的大周期、中周期和短周期,但是比如华北地区的地震周期究竟有多长,目前地震学界并没有统一的说法,而这样的状况让华北地区在未来一段时期内究竟会于何时发生大级别的地震,目前依旧扑朔迷离。
但是孙进忠也表示,随着未来人类对地震科学认识的不断深入,将来地震学界对华北地震未来的趋势分析也许就要比今天清晰和科学得多。
(本文来源:北京科技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