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磁对降雨的影响:气象武器的原理探讨
杨学祥,杨冬红
2004年2月24日光明观察发表了我的《关注全球灾害频发的地磁环境》文章,文章中讨论了地磁变化对臭氧洞的影响。当我看了《恐怖杀手电磁射频制造洪水干旱》一文后,自然联想到地磁变化对全球旱涝的影响。
地磁场减弱与灾害频发
地球磁场正在迅速减弱。在过去的160年里,磁场强度令人吃惊地下降了10%。哈佛大学的地球物理学家Jeremy
Bloxham表示,很明显,地核内的某些过程正在积极破坏部分偶极子磁场。大部分破坏过程发生在同一位置:"南大西洋磁异常区",该区位于非洲南部和南美洲地区附近,其太空中的磁力线方向是颠倒的[1]。与此同时,全球灾害频繁暴发。
在过去的19世纪20年代、30年代,20世纪初以及20世纪40年代非洲都出现过大面积的干旱现象,但是这些干旱大约都在10年以内就会结束。例如,20世纪40年代的干旱发生在1939年到1943年间,持续了4年左右。但是近来发生的干旱比如发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近期西非干旱,一直延续到80年代中期,持续了将近20年[2]。地磁异常与旱涝灾害有关吗?
死亡射频制造洪水干旱
尼古拉•泰尔萨是一位从前由南斯拉夫移民来的美国科学家,使他载入史册的科学成就,是他发明的交流电。而很少有人知道,在二十世纪初,他就预言了未来人类将制造出电磁射频武器。1899年,泰尔萨制造了一个庞大的线圈,并用它发出了1000万伏的人工闪电。在此基础上,他从理论上提出了制造死亡武器的可能性。
科学界普遍认为,微波和其他类型的射频脉冲,如果以特定的频率或者在频率限定器里工作,就能够在几乎没有任何能量损失的状态下进行传送。利用微波回旋管这类机器,就可以产生强大的脉冲来驱动能量束。这个理论如果用于军事目的,就可能制造出威力强大的电磁射频武器。冷战时期,在这方面的研究上,前苏联始终领先于美国大约3到5年,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泰尔萨的研究成果。
1976年的7月4日,前苏联开始不断向外发射强大的电磁波,当时接受到这种电磁波的的西方无线电报务员们称之为“俄罗斯啄木鸟”。俄国人的电磁信号主要频率范围集中在非常危险的10赫兹频段,通常这一频段被称为“极低频”。自那时起,这种电磁波就连续不断地出现,其频率时常在3.26赫兹17.54兆赫之间上下变换,它每秒数次进行脉冲调制,因此听起来象嗡嗡声或者啄木鸟发出的声音。经过追踪,人们发现这种电波来自设在苏联乌克兰境内基辅不停地在空中形成巨大的阻断层,使高空的气流改变路径,并且将正常天气变化气流前锋阻断。据说,俄罗斯的极低频发射器,能够制造连续数月甚至数年的干旱天气,也同样能够造成毁灭性的洪水灾害。
其实,俄罗斯和美国的科学家几十年来一直都在进行着关于“无向量电磁能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冷战结束以后,这已经不是什么秘密了。就是这项用来改变天气形势的技术,造成了1993年夏天美国中西部的大面积洪灾。在“俄罗斯啄木鸟”开始发送整整一年之后的1977年7月4日,美国也开始进行自己的极低频天气试验,并且因此在北威斯康星州的六个郡造成了一场滂沱大雨。这场极低频引发的暴雨带来了速度高达每小时157英里的强风,所造成的损失达5千万美元之巨,还摧毁了35万英亩的森林[3]。由此可见,电磁能与旱涝密切相关。
电磁能对旱涝的影响
人们普遍忽视地电和地磁的存在,认为它们太微弱,几乎难以发挥作用。事实并非如此。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发现一片树林明显地向北方倾斜,原来北部有平行的高压电线,电磁能对树林而言竟比太阳光更具有吸引力[4]。
地磁异常和地电异常是相辅相成的。地磁场的异常变化使地表地电场也发生变化,形成地电正异常区和负异常区。地表水从地电正异常区蒸发到高空,带的是正电;从地电负异常区蒸发到高空,带的是负电。由于同种电荷相吸,异种电荷相斥,带有异种电荷的云团最容易相互吸引而形成雷雨。相反,带有同种电荷的云团相互排斥,形成该地区的干旱。冰岛、非洲中西部和南大西洋是三个负电异常区[5],它们之间的地区是明显的干旱区,其中就有最干旱的撒哈拉沙漠;其两侧的北美洲和亚洲是正电异常区,在正、负异常的交界带,是高降水量区。当磁异常区发生变动时,电场的强度和极性也发生相应变化,由此引起的降水量改变导致全球旱涝灾害在不同地区发生[6]。
电磁武器的和平应用
人工电磁射频可以改变云团的电磁特性,从而能制造洪水和干旱。若反其道而行之,也可以预防洪水和干旱。研发抗旱防涝的现代技术应该得到相关部门的重视[4]。
增加同种电荷使带电云团中的水分子同种电荷相互排斥膨胀,减少降雨机会,增加异种电荷使带电云团中的水分子异种电荷相互吸引收缩,增大降雨机会。
今年我国暴雪、暴雨不断。日雨量50毫米厚就算暴雨,可雨量超过100,以致400的情况今年都出现了。去年台湾台风雨量居然有3000毫米的记录(一天造就了3米深游泳池)。空气里真的有这么的水分(注意下雨结束时空气依然很湿,云依然很多)?目前气象学告诉我们的空中含水量是多少呢?简单地说,其最大值不超过80毫米。一般暴雨状态下的空气含水量也就是40-60毫米。这就是说,100毫米的暴雨意味着大气要在一天内把当地的空气里的水分全部挤干,而且要还新空气再挤一次。我们把毛巾里的一部分水拧出来需要费力,要把毛巾里全部的水分拧出来就很难,可运动不算快,变化不算大的空气居然可以从自己身上挤出这么多的水分来,确实让现在的气象理论难以说明。在学者张学文的《空中水文学初探》中提出了空中水的含量是目前公认值的6倍的见解。在这种认识下,即便出现了100毫米的大暴雨,由于空中的含水量可以是300毫米,有1/3的空中水变成降水,就比较好理解,不能算太异常了[7]。
电磁能量既可挤出空气中的水分,又可保存空气中的水分,可实现高空水汽输送的设想,解决长期困扰人类的旱涝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