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孩子写作——感悟《巴特尔历险记》(刊于《内蒙古商报》、《内蒙古烟草、《北方新报》》)
(2009-11-21 02:15:17)
标签:
巴特尔历险记小鹰儿童文学哈克内蒙古自治区文化 |
分类: 毡乡随笔 |
一只老鹰在天空狩猎。巢中,小鹰嗷嗷待哺,等待母亲带回新鲜的食物。但老鹰不知道,危险在威胁着它的小宝宝。
一只狡猾的狐狸觊觎着鹰巢里的小鹰,它垂涎欲滴,悄悄逼近……啊!小鹰。
看到这儿,小读者开始为小鹰的命运揪心。这时,机智、勇敢的巴特尔出现了。他从狐狸的血盆大口下救出了小鹰。他捕鼠逮蛇,喂养小鹰,倾尽自己全部的爱,直到小鹰回归蓝天……
这是身居边城呼和浩特的资深老作家夏桂楣教授在最近创作的儿童文学作品《巴特尔历险记》中为孩子们讲述的十一个精彩故事之一。
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的文学创作和全国一样,在整体呈现繁荣的同时,能够让孩子们喜闻乐见的优秀儿童文学作品不是太多,而是太少了。两年一度的内蒙古自治区文学奖“索龙嘎”奖评选,因没有作品送评,致使儿童文学奖项空缺。
这是一种极不正常的现象,必须为孩子写书。退休后的夏桂楣教授为此忧心忡忡。他搁置了正在创作中的其他作品,日以继夜,耗时六个月,挥动手中的两支笔(写字、绘画),塑造了草原小英雄巴特尔的形象,以此为主线,串起了十一个发生在草原上的惊险故事——《巴特尔历险记》。
记得小时候,从邻居小伙伴处借读美国作家马克吐温的小说《哈克贝利·芬历险记》,对主人公孤儿哈克寄予了深深的同情,对他和黑奴吉姆奇妙、惊险的漂流历险充满了好奇和向往……哈克能否摆脱父亲的追缠?骗子的计谋会得逞吗?吉姆会不会被抓回去?自己不免为哈克的命运揪心。多少年了,再没有读过这样的作品。而夏桂楣教授的《巴特尔历险记》,正是这样引人入胜的儿童文学作品。
曾执教于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的夏桂楣教授退隐以后,一直坚持着自己多方面的艺术追求。他泼墨挥毫、画笔勤挥,画作多次在新加坡、日本、美国、加拿大等国和地区展出并被收藏。还以每年两本书的速度写作,发表了百余万字的小说。其长篇小说《我六十年代的大学》、《长歌当哭》、《绘画狂人》,被称为上世纪60年代大学生活的三部曲。
高尔基说:“儿童的精神食粮的选择应该极为小心谨慎。真实是必须的,但是对于儿童来说,不能和盘托出,因为它会在很大程度上毁掉儿童。”《巴特尔历险记》虽然是一部以蒙古族文化为背景的画册,但它所反映的人与自然、动物和谐相处的观念,却是越来越为全人类认同的普世理念,也是契合儿童接受心理的启蒙读物,凝结了作者朴素的审美思想、艺术追求。
《巴特尔历险记》故事结构单纯,情节紧张生动。作品故事性很强,却并不单纯追求情节离奇,而是从生活出发,不仅写人、写事,还注重通过故事刻画小英雄巴特尔的性格。作品中的动物、植物,都是人格化了的,极好的借助故事情节表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主题。
像前面提到的《苍鹰与毒蛇》,不仅展现了草原人博大开阔的胸襟,也说明了世间生灵都是人类朋友的命题。小英雄巴特尔把爱给了危难之中的小鹰。而在巴特尔遭遇毒蛇袭击时,小鹰妈妈又及时赶来,救助人类朋友于夺命关头。故事环环相扣、情节高潮迭起。充分表现了草原小英雄巴特尔顽皮、天真和勇敢豪放的性格。其他如《疯狂的牛车》、《老马救主》、《捕狼记》、《驴蹄下逃生》、《流浪狗》、《狼口脱险》、《狂飙与艾力》、《白驼》、《人狼未了情》、《野猪坡》,也都表现了小主人公的勇敢、机智和顽强,人与动物之间的故事情趣横生。
儿童文学与成人文学的不同,在它特别强调作品的教育性。但注意教育性并不意味着抽象的说教。儿童年龄越小,越依赖于形象化的手段。《巴特尔历险记》的语言就注意了绘声绘色,娓娓动听,调动一切艺术手段,创造出别开生面的艺术形象。
夏桂楣教授笔下的巴特尔是可爱勇敢的少年,草原上的各种生物鹰、狼、狐狸、流浪狗、白驼等等,同样充满了灵性和机智。在草原上,天、地、人和万物生生不息,和谐相处。尽管也充满了较量、搏杀、争斗。
有人说,通俗儿童文学追求的是“好看”,艺术的儿童文学在追求“好看”的同时,还要追求“精致”。“好看”可以一目了然,“精致”则惟有审美的眼光和心灵才能接受,毫不夸张的说,《巴特尔历险记》就是这样为数不多的作品。《巴特尔历险记》从人的本性出发,从少年巴特尔朴素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出发,呼吁人们增强环保意识,爱护自然,爱护动物。使人类的生存环境更加洁净、更加和谐、更加环保。就此意义而言,《巴特尔历险记》的文本意义不像成人文学那样追求深奥的主题,更适宜于儿童透明的目光。
儿童知识、生活经验不丰富,理解力薄弱,对那些复杂的整理不易理解,对成人的生活经验和某些思想感情也难以体会。他们对于自己没有兴趣的内容就不喜欢看,甚至不看。《巴特尔历险记》就是在轻松愉快地说笑中,在有趣的故事情节中,潜移默化地给孩子们讲述一个深刻的道理,带给孩子很多教益。
当下,儿童文学的创作与出版正步入前所未有的活跃期。少儿图书板块、尤其是儿童文学成为拉动全国零售图书市场增长的主力军之一。同时,儿童文学创作日益多元,旧有的儿童文学观念正在受到来自创作和市场的冲击。
儿童的文学阅读需要什么样的作品?正是如巴特尔这样个性鲜明、特点突出的类型化形象。对于只有“简单运算思维能力”的儿童来说,小英雄巴特尔的成长、快乐、幽默、幻想、探秘、游戏等具有无穷的艺术魅力。因此,好的儿童文学作品应该是孩子和成人都能接受和欣赏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就是简单,而是变抽象为形象,化厚重为轻灵。夏桂楣教授的《巴特尔历险记》无疑是这样少老咸宜的读物。
评论家注意到,在《巴特尔历险记》十一个故事中,有三个故事写到狼,有捕狼记、狼口脱险和人狼未了情。专家撰文说,“狼族文化正是在这种绵延不断的捕狼、历难、脱险、人狼未了情的趣味生活中形成的,升华为蒙族人对狼的特有解读—狼图腾。……少年巴特尔天性里的朴素、胆大、机智和无畏,其实也反映了蒙古人很深的狼图腾精神和文化内涵。”
显然,这是一种误读。在故事中,巴特尔与狼的较量,固然表现了少年巴特尔的机智、勇敢,但蒙古族的图腾崇拜并非狼,《苍狼与白鹿》的故事不过是蒙古秘史中一段描述而已。实际上,作者想表达的是,狼的家族作为维系草原生态平衡的重要一环,与人类及其它生灵共荣共存,在大地上生生不息,而不能从草原上消失。
从这个意义上说,《巴特尔历险记》不仅是为内蒙古的孩子写的,更是为全国的小朋友写的。当孩子们读了小英雄的故事,能引发一些思考,体会了一次别样人生,这应该才是作者想达到的理想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