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多关注实际问题,少纠缠鸡毛蒜皮

(2009-05-21 16:51:28)
标签:

杂谈

分类: 毡乡随笔

今年年初,因所谓“年龄造假,文怀沙老人被人民日报文艺部记者李辉以《文怀沙的真实年龄及其他》为题撰文提出质疑,将文怀沙置于攻击的靶心,引来网上一片讨伐之声

 

日前,文怀沙老人在杭州表示,户籍档案在我们那时都无所谓。连齐白石也有几种不同年龄,只要政治方向对,个人生活中,年轻时有些荒唐的行为,我又不是什么圣人。

 

对于李辉对其国学大师楚辞泰斗身份的质疑,文怀沙如是作答:他能把我国学大师的帽子摘掉,我很感谢,这个身份压在我身上很重。至于他说我只有中学教员水平,我也不生气。因为我最欣赏的人就是小学教员叶圣陶。 

 

而对是不是章太炎弟子、鲁迅师弟的质疑,文怀沙则给出了甲箇套底,贼箇套底,岂有他哉,如是而已四句话,前两句用杭州话念,后两句用湘潭话念,便可传神韵矣。

 

李辉很兴奋:这证明了我的质疑!5月20日《扬子晚报》载,李辉表示:“现实生活中编造历史,与历史背景下出现的混乱,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他拿齐白石做比较,很荒唐。齐白石改年龄,大家都清楚,是为了避开不吉数字,也就是差两到三岁而已。而他究竟是1910年还是1921年出生,相差不是两三岁的问题。”“他能这样出来参加活动,我很高兴。说明他很健康。另外我高兴的是,他对我的质疑一个正面回应都没有。

 

李辉表示,“我以历史事实作为质疑的动因,有人在官场和商场利益下与造假相结合。沙之白髯飘飘,仙风道骨之貌,极易‘醉’倒某些人。我是拿历史事实来证明现实生活中的造假,对历史负责,对现实负责。

 

李辉认为,文怀沙给出的四句回应一会杭州话一会家乡话,我没看懂,等他作出正面回应,我再发表意见。但从他含糊其词的表述中,证明了我的质疑是正确的。既然没看懂,你怎么就断言自己的质疑是正确的?

 

博主评价:历来如此,酱缸蛆虫文化培育的少数中国文人在大是大非面前,惯于“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而另一个极端是,又专擅玉中求瑕,屎里觅道惯看别人出丑而幸灾乐祸,落人于井而石下之。即便此人与己既无前仇——如杀父之仇,亦无后恨——如夺妻之恨。

 

何必呢,文怀沙毕竟是位老人,作为老人,他应该得到尊重。即便不是他自己说的1910年出生,是李辉们考证的1921年生人,也是88岁的长老了,李辉们就不能宽容些?

 

相对于李辉们的纠缠不休,文怀沙老人宠辱不惊,到真真显出大家风范。即便掌握话语权的李辉们大加伐挞,仍是“我也不生气,“他能把我国学大师的帽子摘掉,我很感谢……”是啊!人无完人,何来圣贤,孰能无过?在此,我要向老人表示敬意!

 

又,5月21日的新京报刊署名为叶匡政的文章《文怀沙在仿效魏晋狂士吗?》说,“文怀沙终于又露面了,照例是谈笑风生、天马行空,照例是美女在旁、墨镜在脸,照例是举重若轻、风流才情。对于媒体的疑问,文怀沙是不屑回答的,因为疑问得不到解答,他的出镜才能引来新闻。从此角度说,文怀沙倒要感谢李辉,没有李辉的质疑,又怎能挑起大家对他如此大的兴致。

 

照例是一副冷嘲加热讽的口吻,照例是轻蔑加轻薄的语气,照例是一厢情愿的妄加猜测,其必欲置老人于尴尬之地而后快。

 

叶先生说,“质疑要有勇气,面对要有底气。不过一个活了90岁左右的人,对各种质疑大抵有了不予回应的权利。虽没有看过文怀沙的文字,但他对魏晋的狂士之风肯定还是有所研究的,所言所行也很想表现出一些魏晋风度。”

 

叶先生没有看过文怀沙的文字,怎么这么有勇气肯定文怀沙先生“对魏晋的狂士之风肯定还是有所研究的所言所行也很想表现出一些魏晋风度

 

文怀沙老人有没有“魏晋风度”不知道,但老人在处理或应对所谓“年龄等质疑”的胸襟、气度可堪赞赏。相反,你们和一个耄耋老人过不去,实在没什么风度。

 

叶先生说,“自打魏晋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风度,模仿狂士的任情率性,在历代都是文人的一种时尚。然而终究只是一些风度。狂士在大秀狂放的同时,也潜心著学,往往留下了大量警醒世俗的醍醐灌顶之作,在他们率性放任的外表下,往往隐藏着对现实的悲愤。

 

叶先生说,“中国当下缺的是狂士精神,但缺的是真狂士,是那种既旷达超脱、又铮铮铁骨的狂士,不仅敢为大师言,也要有大师行。在目前的华语文化圈,我们倒能从李敖身上,还能看到一些狂士的风骨。至于那种喜欢招摇、自命不凡、表面狂放不羁,只懂清谈风月的,学的不过是一些狂士的糟粕。言外之意是文怀沙有大师言而无大师行。

 

在电视上见过文怀沙多次,没有感觉老人有“喜欢招摇、自命不凡、表面狂放不羁,只懂清谈风月”之态!叶先生何来如此“糟粕”言语?

 

“五四”新文化运动以降,中国能称得上“大师”的贤哲固然太少,滥竽充数的伪“大师”固然太多。这并非因为中国没有大师,而是没有产生大师的土壤和气候。即便真有大师,大棒挥舞之下,也让李辉、叶匡政们扼杀了!

 

当下的文学艺术领域需要破解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很多,如若真正对历史负责,对现实负责的话,还是多关注些实际问题,少纠缠于人家的年龄、私生活等鸡毛蒜皮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