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下的绿色田野 ——崔秀平小说《岁月的记忆》序言
| 分类: 随笔与它山珍藏 |
序言:阳光下的绿色田野
——崔秀平小说《岁月的记忆》序言
崔秀平是青岛的诗人,现在为山东散文学会会员,青岛市当代文学创作研究会会员,也是我认识多年的博客好友,记得在2016年,她把准备出版的一本厚厚诗稿交给我,让我给写一个序言,朋友的信任和请求无法推脱,品读后,我就为她的文采、诗情而钦佩、感动。后来、她的诗集在现代出版社正式出版后她拿出几百本免费赠送给青岛的作家朋友,文友们读后反映强烈,作家朋友圈内形成对她的诗集一书难求的奇观。
同样如此,仅仅一年后,崔秀平这部三十一万多字的长篇小说书稿散发着墨香,又摆在我的书案。作者郑重的向我提出。让我再为她的小说《岁月的记忆》写序。说实话,我是一个企业走出的草根作家,从七十年代从事业余创作,虽然也创作出版了三十多部诗歌、散文、小说等书籍,却根本没有资格去对任何作家朋友的作品写评写序。但是,面对诗人崔秀平的信任和请求,竟然还是无法推辞。认真阅读这部大作后,对小说中那通俗的语言,细腻的描述、来自农村的真实故事,更是让我爱不释手。每天抽出时间翻阅,读了两遍后,掩卷静思:在我国农村中,有多少像赵杰这样的革命功臣在默默无闻的耕耘,播种、收获。他们的家属也都在像张桂香那样不声不响的为祖国农村建设而奉献力量。不求名利,靠着自己的智慧和劳作在田间地头,灵魂纯净,精神充实,日子平淡而从容,身心健康而快乐。
在书中有这样一段描述让人感动:“赵杰心想,别人不理解我,赵志先他一向都说我为国家付出的多,说我从42年就出去当兵,后来受伤被埋了,好不容易从战壕里爬出来再去找部队,人家部队早就开拔了,结果没有找到原来的部队,我又随从另一支部队跟着打仗。就是因为与原来的部队失去了联系,前面那几年兵龄没有接续,我就被算作解放时期参军的了。赵志先听说了,时常还说他大叔那几年的关系没有被算进去实在太吃亏了,要是算进去也该吃商品粮了,他还让我到上边找找组织,不吃商品粮也该多拿些伤残金什么的。他一向很敬重我,只要他在都会尽量照顾我们的,我不指望他照顾我什么,只希望分地瓜分柴火时,早分给我家一会,让几个小孩子慢慢的往家里先倒腾着,我就感激不尽了。”
还有一段是对他妻子张桂香的描写:“子女们终于悟出母亲的良苦用心了,原来母亲不上头一桌吃饭的目的,无非就是让老人孩子先吃饱了肚子,自己孬好的能够吃上点饭撑着肚子不饿就行了。到这时,孩子们终于知道为什么所有的人都会赞扬母亲是多么的无私和伟大了。母亲是只有奉献,却不要求别人给她任何回报。母亲是无私的,母亲的心里只有一种想法,那就是——尽可能的让自己身边的每一位亲人生活的更加美好,这就是无私的母亲!”
这些真实的描写,无情的鞭笞了农村基层的腐败现象,用朴素、真情的语言叙述了发生在身边的一个又一个故事!
我曾经在一九六八年十二月插队农村,在潍坊农村与那些朴实的农民在黑色的土地耕耘了多年,我热爱那些朴实的农民,至今,脑海中还经常浮现他们的身影和昨天的故事。从崔秀平的小说中,我看到了他们的身影,我喜欢她用诗歌般的语言写下人生生命的美好时刻,用生活的故事构成岁月最美好的画卷。
大海波澜壮阔,我们就是一朵浪花;夜空万里,我们就是一颗明星;蔚蓝天空白云飘飘,,我们就是一片彩云;寒来暑往,我们就是一缕春风。在作者笔下,美丽的故乡犹如一支清纯悠远的笛音,时刻都在召唤远方游子的归来。那些在脑海搁置多年的故事。经过作者记忆过滤网的美化,都被美化成令人神往的田园牧歌。
往实里说,我喜欢这部三十一万多字的《岁月的记忆》,喜欢青岛来自基层的草根作家。实际上,我也是来自社会基层的草根作家,用草根的语言,为崔秀平写下这篇文字,作为序!
中国散文家协会常务理事、青岛市当代文学创作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作协国土资源部协会会员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