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沧口锅贴的缘分

标签:
美食 |
分类: 散文 |
我是在七十年代与沧口锅贴结缘的,那时,沧口锅贴铺属于青岛饮食服务公司管辖,和三盛楼饭店一个支部,我当时在沧口饮食服务公司负责写通讯报道,加上家中有老人,下班回家总想给老人买点好吃的。因此,经常与三盛楼饭店的梁书记和锅贴铺的经理,厨师接触,最起码的优惠,买锅贴不需要去排长队。
通过他们了解到,锅贴的来历竟然是清朝皇宫,“传说慈禧太后非常喜欢吃饺子,但是一旦凉了就不肯吃了,所以御膳厨房得不停煮出热腾腾的饺子,还得把冷掉的饺子丢掉。有一天太后到后花园赏花,闻到宫墙外传来一阵香味,於是好奇的走出宫外,看到有人在煎煮状似饺子,面皮金黄的食物,尝了一口后,觉得皮酥脆馅多汁,相当美味。后来才知道,这是御膳厨房丢弃的饺子,因为凉掉了皮黏在一块,不容易用水煮,所以才用油煎热著吃。不过还有另一种说法呢,是有位广东师傅在偶然的机会下,到中国北方吃了煎饺,觉得很好吃,於是带回家乡,经过改良,才演变成今天的锅贴。”从某种意义上说,人所谓的饺子都是锅贴。锅贴是大众风味小吃。沧口锅贴以其选料严谨、制作精细、品质优美而闻名古城。成品灌汤流油,色泽黄焦,鲜美溢口。
据说,宋朝已有锅贴,而锅贴从宫廷传入民间,始于清末的京、鲁。那时大街小巷处处有现煎现卖的锅贴小摊、小铺,生意十分红火,上至达官贵人,下至平民百姓,都喜食这味美价廉的小吃。
青岛的沧口锅贴的历史应该从1940年算起也有75年历史了。据说:“起初,沧口的锅贴铺子是家卖酱货的小铺。到了1940年,小小的青岛世道乱、百姓穷,老板邵芝山,酱的猪下水在当地很有名,字号叫万香斋,虽说尚能勉力撑持,但生意愈做愈难,后来老掌柜的眼神、体力都不济了,自己也干不动了,公私合营后,索性聘了一位会做锅贴的师傅,改行成了餐馆。这位做锅贴的师傅,据说祖上在京城做大官,后来没落了。他的父亲在京城的餐馆里学就了做锅贴的绝活,其锅贴技压群雄,誉满京城。后来,这位师傅的父亲去世了,他逃难到了青岛,凭着从父亲那学到的手艺,进了沧口这家小店。开始,锅贴的生意不好,赚不了几个钱,可吃的人却都说味道不错。靠着这么点特色,沧口的青岛锅贴总算留传至今没有改行。这也许是中国最老的专业锅贴店了”
记得在七十年代,每到节庆和发工资的时候,我总是带一个大饭盒,交上半斤两票,交上1元钱,去买一盒锅贴带回家。后来,我被抽调到市内饮食服务公司工作,每当回到沧口办事,总要在锅贴铺去买锅贴过瘾口福,记得在2000年左右一次去连云港办事回来从高速公路下来走沧口四流中路,我们车上五人一致认为应该去吃沧口锅贴,可是,到这里一看,锅贴铺人山人海,排队估计1个小时也吃不上,猛然看到一个熟悉的面孔,我不由的喊了出来:“丁复生”我在沧口浴池的老同事。他原来在这里工作了,看到我他非常高兴,急忙帮我们买上了锅贴。当我们吃到五六个连在一起,底部呈金黄色,热气腾腾,香气扑鼻的锅贴,我真有一个回娘家的感觉。我急忙用筷子夹起一只锅贴,来不及蘸醋就送入口中,咬断焦脆的锅贴底层,皮又脆又绵,馅亦烂亦酥,浓香的汤汁即刻伴着韭菜肉馅迸发出来,让人迫不及待地想吃第二口。尤其是以青岛近海所产海鲜鱼翅、刺参、鲍鱼为主料的“三珍锅贴,还有适合工薪阶层的“三鲜锅贴”,外焦里嫩、鲜香可口、我觉得,油润金黄、焦脆飘香的锅贴是我最爱吃的美食。
听丁复生介绍:“2000年6月份,青岛锅贴已经跨出国门,在中东地区阿联酋国家开设了一处分店,首开青岛饮食业跨国经商的先河,收到国内外客人的称赞。”
听丁复生介绍到沧口锅贴铺发展到青岛锅贴有限公司,从有着近百年历史的,专营“外焦里嫩、鲜香可口”的青岛锅贴而闻名岛城的中华老字号企业到1987年荣获“岛上名吃”、1996年荣获“青岛十大名吃”、1997年荣获“山东名小吃”、“中华名小吃”称号。并先后被评为“中华老字号”、“1998—1999年度青岛青年最喜欢的同类产品第一名”、“李沧十大名吃”、“青岛特色小吃”、“全国商业信誉企业”、“全国绿色餐饮企业”“中国鲁菜名店”等等许多荣誉。我深为我们的沧口锅贴而骄傲,为我们现在李沧区有这样的一个美食名牌而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