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诗歌的起源,发展与创作

标签:
校园 |
分类: 杂文 |
谈谈诗歌的起源,发展与创作
于向阳
诗歌是从人类劳动的节奏中产生的,诗歌创造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反映人民的呼声,关心人民的冷暖,已成好诗歌创作的主流。翻开中国文学史,凡能成就一番大事业的诗人作家,都是爱祖国、爱人民的典范,都有一颗赤子之心。他们以诗言志,抒发爱国、亲民之情。
一、什么叫诗歌?
诗歌是一种反映人类情感的文学体裁,它以抒情的方式,高度凝练,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用丰富的想象、富有节奏感、韵律美的语言和分行排列的形式来抒发思想情感。诗歌是有节奏、有韵律并富有感情色彩的一种语言艺术形式,也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基本的文学形式。诗歌就是一种文学体裁,透过语言,除了表达文字的意义外,也表达情感与美感,引发共鸣。诗能够自成一格,也能与其他艺术相结合,如诗剧、圣诗、歌词或散文诗,文字配上音乐就是歌。
在中国古代,称不合乐的为诗,合乐的称为歌,现代统称为诗歌。它按照一定的音节、韵律的要求,表现社会生活和人的精神世界。
诗歌起源于人类古代的社会生活,因劳动、生产、打猎,爱情、原始的宗教信仰等而产生的一种有韵律、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言形式。最早来源于古代人们的劳动号子和民歌,儿歌,诗歌原是诗与歌的总称。开始诗和歌不分,诗和音乐、舞蹈结合在一起,统称为诗歌。中国诗歌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遗产,如,《诗经》、《楚辞》和《汉乐府》《唐诗三百首》《宋词》等无数诗人的作品。西欧的诗歌,由古希腊的荷马、萨福和古罗马的维尔吉、贺拉斯等诗人开启创作之源。
三、诗是怎么样产生的呢?
原来在文学还没形成之前,我们的祖先为把社会生活,因劳动、生产、打猎,爱情、生产斗争中的经验传授给别人或下一代,以便记忆、传播,就将其编成了顺口溜式的韵文,这就是最原始的诗。
歌的称谓又是怎样来的呢?诗和歌原不是一个东西,歌是人类的劳动同时产生的,它的产生远在文学形成之前,比诗早得多。考察歌的产生,最初只在用感叹来表示情绪,如啊、兮、哦、唉等,这些字当时都读同一个音:"啊"。歌是形声字,由"可"得声。在古代“歌”与“啊”是一个字,人们就在劳动中发出的“啊”叫作“歌”。因此歌的名字就这样沿用下来。
既然诗与歌不是一回事,后来为什么又把二者连在一起以“诗歌”并称呢?这只要弄清楚它们的关系就明白了。歌,最初只用简单的感叹字来表示情绪,在语言产生之扣,人类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逐步深化,情绪更加丰富,用几个感叹字表达远远不够用了。于是在歌里加进实词,以满足需要。在文字产生之后,诗与歌的结合又进了一步,用文字书写的歌词出现。这时,一支歌包括两个部分:一是音乐,二是歌词,音乐是抒情的,歌词即诗,是记事的。这就是说,诗配上音乐就是歌,不配音乐就是诗。最初的诗都能配上音乐唱,歌就是诗,诗就是歌。关于诗与歌的结合,诗歌已经成为诗的代名词了。
诗歌发展经历了《诗经》→ 《楚辞》→汉赋→汉乐府诗→建安诗歌→魏晋南北朝民歌→唐诗→宋词→元曲→明清诗歌→现代诗的发展历程。
诗歌的特点是高度集中地概括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它饱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丰富的想象,语言凝练而形象性强,具有鲜明的节奏,和谐的音韵,富于音乐美,语句一般分行排列,注重结构形式的美。
中国现代诗人、文学评论家何其芳曾说:“诗是一种最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样式,它饱含着丰富的想象和感情,常常以直接抒情的方式来表现,而且在精炼与和谐的程度上,特别是在节奏的鲜明上,它的语言有别于散文的语言。”这个定义性的说明,概括了诗歌的几个基本特点:1、高度集中、概括地反映生活;
2、抒情言志,饱含丰富的思想感情;3、丰富的想象、联想和幻想;第四,语言具有音乐美。
我国最早流行而至今仍常使用的传统表现手法有“赋、比、兴”。《毛诗序》说:“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其间有一个绝句叫:“三光日月星,四诗风雅颂”。
这“六义”中,“风、雅、颂”是指《诗经》的诗篇种类,“赋、比、兴”就是诗中的表现手法。
赋:是直接陈述事物的表现手法。
比:是用比喻的方法描绘事物,表达思想感情。
兴:是托物起兴,即借某一事物开头来引起正题要描述的事物和表现思想感情的写法。
这三种表现手法,一直流传下来,常常综合运用,互相补充,对历代诗歌创作都有很大的影响。
诗歌的表现手法是很多的,随着时代不断地发展创造,运用也灵活多变,但是各种方法都离不开丰富的想象,想象既是诗歌的一大特点,也是诗歌最重要的一种表现手法。但在现代诗歌中,象征则又表现为心灵的直接意象,用现代的观点来说,诗歌塑造形象的手法,主要的有三种:
1.
海水海水我问你,
2.夸张。唐代诗人李白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布》),其中说到“深千尺”“三千尺”,虽然并非事实真相,但他所塑造的形象,却生动地显示了事物的特征,表达了诗人的激情,读者不但能够接受,而且能信服,很惊喜。他的秋浦歌
白 发 三 千 丈,
缘 愁 似 个 长。
不 知 明 镜 里,
何 处 得 秋 霜。
这首诗采用浪漫夸张的手法,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苦衷。首句“白发三千丈”作了奇妙的夸张,似乎不近情理,一个人七尺身躯,而有三千丈的头发,根本不可能。读到下句“缘愁似个长”才豁然明白,因为愁思像这样长。“缘”,因为;“个长”,这么长。白发因愁而生,因愁而长。这三千丈的白发,是内心愁绪的象征。诗中有形的白发被无形的愁绪所替换,于是这三千丈的白发很自然地被理解为艺术的夸张。
后两句“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是说:照着清亮的铜镜,看到自己萧萧白发,简直没法知道自己的头发怎么会变得这样的白。通过向自己的提问,进一步加强对“愁”字的刻画,抒写了诗人愁肠百结难以自解的苦衷。“秋霜”代指白发,具有忧伤憔悴的感情色彩。
2.
我市著名的儿歌诗人门秀山老师的《唱童谣》
爷爷教我唱童谣。
唱夏天,荷花高;
唱秋天,菊花香;
哆来咪法索拉西,
爷爷叫我百灵鸟。
门秀山老师就是借春夏秋冬的花开用儿童的语言歌唱生活,歌唱我们的祖国,这是借代的一种创作手法。
那么,我们现在就可以说:要写好诗歌,塑造诗歌形象,必须从生活中获得灵感。才能让作品做到有声有色,生动新颖。
无论是比拟、夸张或借代,都有赖于诗人对客观事物进行敏锐的观察,融入自己的情感,加以大胆的想象,甚至幻想。无论是浪漫派,写实派,朦胧派还有儿歌,没有想象(幻想、没有梦),便不成其为诗人。
我国诗歌的分类很多,每一个朝代的诗歌都有每一个朝代的特点,简单的划分可以分为:古体诗、现代诗歌、歌词。
古体诗又可以分为:哲理诗、格律诗
现代诗歌包括:抒情诗,叙事诗、自由诗、散文诗、民歌、歌词等等。儿歌属于民歌的一种。
今天我们重点谈谈当前文坛流行的几种诗歌:
现代诗歌的分类是根据不同的原则和标准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种类。基本的有以下几种:
1.叙事诗和抒情诗。这是按照作品内容的表达方式划分的。
(1)叙事诗:诗中有比较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通常以诗人满怀激情的歌唱方式来表现。如我在1970年在农村插队的时候写了这样一首用叙事的形式进行抒情的诗歌:
请听我唱支歌
我扬鞭赶着村里的马车,
快乐的拉着丰收的硕果。
唱一支歌儿送给妈妈,
让妈妈和我一起欢乐。
年幼的弟弟和妹妹,
我也送你们一首歌。
风儿从我身边吹过,
歌声就会飞进你们的心窝。
不要埋怨你们的哥哥,
他已经把青春交给潍河。
妈妈、不要责怪您的儿子,
他正在闯过“大海的旋涡”。
也许在这个冬天,
我把小麦粉箩了再箩。
再换上60斤粮票,{当时用地瓜干可以换粮票}
今年的春节在家乡过。
远方的亲人啊!
请听我唱支歌。
只要风儿从我身边飞过,
歌声就会飞进您的心窝!
写于1970年10月10日潍河。
在这首诗歌里,写出了我们知青当时在农村做什么,当时社会的困难条件和我们老知青敢于战胜一切困难的决心的乐观主义精神!
(2)抒情诗:主要通过直接抒发诗人的思想感情来反映社会生活,不要求描述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我在前几年在网易生活现代诗歌做版主的时候与朋友们对诗,写了这样一首诗歌,读给大家听听,请大家欣赏:
康桥寻梦
于向阳
当然,叙事和抒情也不是绝然分割的。叙事诗也有一定的抒情性,不过它的抒情要求要与叙事紧密结合。抒情诗也常有对某些生活片断的叙述,但不能铺展,应服从抒情的需要。
2.格律诗、自由诗和散文诗。这是按照作品语言的音韵格律和结构形式分类的。
(1)格律诗:是按照一定格式和规则写成的诗歌。它对诗的行数、诗句的字数(或音节)、声调音韵、词语对仗、句式排列等有严格规定,如,中国古代诗歌中的“律诗”“绝句”和“词”“曲”,欧洲的“十四行诗”。
(2)自由诗:是近代欧美新发展起来的一种诗体。它不受格律限制,无固定格式,注重自然的、内在的节奏,押大致相近的韵或不押韵,字数、行数、句式、音调都比较自由,语言比较通俗。
(3)散文诗:是兼有散文和诗的特点的一种文学体裁。作品中有诗的意境和激情,常常富有哲理,注重自然的节奏感和音乐美,
形式上,它形似散文,灵活自由,不分行排列,不讲求押韵,但比一般散文更集中更凝练,是散文化的诗。
意蕴上,散文诗有诗歌一般的精练语言,有诗一般的浓郁感情,有诗一般的意境,有内在的节奏感和音乐美。它介乎诗与散文之间。
是人民群众集体创作并能口耳相传的不受形式约束的诗歌。最大的特点,即诗歌风格:生动活泼,简洁通俗,易唱易记。
民歌形式生动活泼,和自由诗一样不受固定样式和格律的拘束。语言富有浓厚的生活味,经常使用比兴和夸张来创造诗歌意象。
3、朦胧诗
"朦胧诗"不仅仅是某个诗人群,或者某类诗作,而是一种带有叛逆性,先锋性的创作潮流。因其作品在艺术上多用总体象征,具有表达的多义性和不确定性,而被称为"朦胧诗"。如北岛,舒婷,顾城,江河,杨炼,等等,是"朦胧诗"的代表人物。
诗歌来源于生活,发展于时代,诗人应该同祖国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只有这样,我们写出的诗歌才能成为人民需要的精神食粮;只有这样,我们写出的诗歌才能无愧于我们伟大的祖国和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