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沧有座胜利桥
(2010-11-03 15:05:17)
标签:
杂谈 |
分类: 杂文 |
在青岛四方区与李沧区的交界,有一座矗立了将近三十多年的大桥,人们称它为胜利桥,这座桥建造于1973年冬天,它是连接李沧区与四方区的枢纽,在这座桥以前,这里只是一座宽10米的漫水石板桥,就是古老的盐滩桥了,盐滩桥位于现胜利桥下的石板漫水桥,始建于德国侵占时期。日本第二次侵占时期,日本把青岛作为其军事侵略和经济掠夺的桥头堡,盐滩桥因在飞机场附近,为了对其侵略政策服务,对四流南路上的盐滩桥进行了改造,建石造拱型漫水桥,这就是盐滩桥的雏形,以后多次改造,但基本没变,直到引黄济青工程通过该桥时加宽到现在这个样子,盐滩桥很耐用,到现在仍发挥作用,22路车和很多货车从这里经过。每到下雨天,发大水的时候,盐滩桥就失去作用。李村河水从上游下来,整个河床水汪汪的一片,根本没有桥的影子,这时,连接李沧区与四方区的交通中断,许多汽车只得绕道而行,因为连接市区只有靠火车铁路和另一条小白干路两个途径了。记得在1973年夏天我还在沧口上班的时候,青岛下了一场大雨,那场雨整整下了一夜。我坐7路汽车到了造纸厂车站,汽车就不开了,我看到浩浩荡荡的大水夹杂着木头,杂物向大海冲去,远处大2辆拖拉机停在河水中间,已经即将被淹没。直到第二天,雨停了,水才下去,我们才恢复上班。休息这天属于公假。,当时的青岛市“革命委员会”为了改变这种现象,1975年8月1日建成了430米长的双曲拱桥“胜利桥”,从此南北变通途,极大地方便了过往的行人和车辆。2001年胜利桥重建,成了3柱9排的现代化大桥,2001年12月20日,胜利桥新桥建成通车,到这时,盐滩桥才喘了口气。李村桥、盐滩桥倾听了百年的流水低吟,阅尽了两岸风云变幻,承载着沉甸甸的历史,见证着时世沧桑。
在胜利桥的西侧,就是青岛造纸厂,它的旁边,有一条没有盖板的臭水沟,那时我们坐车经过,就怕那条臭水沟的臭味,几百米外就憋住呼吸,掩着鼻子。等汽车冲过那个区域,方长长的舒口气。在造纸厂的东侧,是青岛化工学院,也就是现在的青岛科技大学,往南,就是前哨机械厂,木工机械厂。当时这些企业之间,没有柏油路,只是沙土小路,汽车经过,沙土淹天避日。记得在1980年,我为了销售我们公司的海水浴场更衣证,走遍青岛市的各个企业。看到一片片的庄稼地,一堆堆的垃圾山。晒着大粪干的片片闲置土地,遍布企业周围。据说,这里是阎家山村的土地,村民当时还是农村户口编制。由于没有汽车的连接,我每年都步行走遍各个偏僻的企业。
转眼间三十年过去了,胜利桥已经多次维修,扩建,胜利桥的周边地区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于我现在打工的房地产公司承揽了开发坼迁改造洛阳路,郑州路的规划。我和许多同志们开始每天走访于洛阳路、郑州路,阎家山,盐滩村等原来厂区宿舍的家家户户。在居民密集分布的大街小巷,周遍地区的变化令我感到吃惊,青岛造纸厂旁边的臭水沟没有了,原来河床已经覆盖,臭味也没有了,到处是绿树成荫的街道。各个现代化的生活小区相邻,真是没有当年破烂不堪的旧面貌了,经过半年的调研动员,我们就要改造的厂区宿舍已经开始搬迁,未来即将是二十三万平方米的一座座十二层的小高层公寓房矗立在这个小区。我好象已经看到,原来的盐滩村再也看不到以前的摸样,现代化的气息,现代化的街道,现代化的小区已经在您的面前展开,我不由的想:祖国在前进,时代在前进,我们要紧跟时代的步伐,焕发青春,在霞光中继续前进,为了建设青岛,建设四方贡献力量!
前一篇:儿子与贝壳
后一篇:十月初一(鬼节)的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