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Rathman
Rathman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619,955
  • 关注人气:1,827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投资市场没有新鲜事

(2013-12-17 10:00:36)
标签:

电子行业

效应

狂潮

只有

时尚

分类: 原创_投资
60年代的美国,“增长”是个有魔力的字眼,有着近乎神秘的含义。增长型的公司,比如:IBM和德州仪器,市盈率都在80倍以上。

在狂飙猛进的60年代,投资者对所谓的太空时代充满期待,对“电子类”股票贪得无厌。人民根本就不在乎公司做什么,只要名称含糊其辞的将“电子”包括进去,公司股票就会狂飙猛进。很多IPO,都搭上了这趟投机的列车,比如,美国音乐协会公司的业务只是挨家挨户的上门推销唱片和留声机,IPO后改成“太空音色”。2美元的IPO股价,上市后立马涨到14美元。

大众对“增长”的追梦,在60年代中期,富有创造力的企业家就发明了“协同效应”。也就是集团并购。
比如A公司是电子行业,市盈率是30倍;B公司是做鞋的,市盈率只有10倍。那么A公司以15倍市盈率收购B公司。A公司的业绩立马上升,以30倍市盈率的放大。在这场收购中,看上去所有的人都是赢家。很多公司,都在建造这种空中楼阁。

60年代末,基金的最佳策略是买入具有激动人心的概念,能讲出令人信服的好故事。概念股时代应运而生。基金经理的“行为戒律”很简单:集中持有数量较少的股票,一旦更激动人心的投资出现,立即调仓换股。眼前的业绩最重要(此时,投资服务机构已经开始公布每月业绩排名)。
与此同时,某些富有创造力的企业家又开始讲概念......

最终的结果,都不用写出来,横死遍野过后,时间进入了70年代。

70年代,华尔街的专业人士发誓要重拾“明智合理的投资原则”,概念行不通了,高速增长也失望了。而是投资蓝筹时代成了时尚。专业人士认为买了这种股票可以睡大觉,玫瑰会自己静静的绽放!
而是“漂亮50”的一轮大投机开始了。仿佛整个国家,整个股票市场都是一个真正的双层市场,上面一层是“漂亮50”,下面一层是大量塌毁的碎石瓦砾。
1972年,大蓝筹,比如索尼、宝丽来、麦当劳、迪士尼市盈率都在70-90倍。
结局是势所必然的,这一热潮也无法逃脱与其他投机狂潮一样的结局。

如果你以为美国投资者在这20年学乖了,那么就不会有80年代的生物技术泡沫,90年代末-世纪初更大的互联网泡沫了。投资市场没有新鲜事,作为投资者的整体,是缺少理性的。总是被时代带来了想象,想象强化、赚钱效应带来了更大的投机狂潮,狂欢过后的结局都是一样。

回到中国,美国60-70年代的故事,上半场正在国内A股上演,A股的下半场呢?
A股蓝筹股这5年的萎靡,有07、08年狂飙猛进的去泡沫过程,也有对中国未来走向不清晰的原因。三中全会后,中国未来走向已比较清晰。我们虽然没有了人口红利,但是我们还有改革释放生产力的红利,还有亿万农民真正变为城市居民的红利。
未来几年,我认为最大的机会不是城镇化、或者环保等概念。而真正的机会在于处于价值洼地的大烂臭。
这种机会只给予有耐心、充满理性、有更大格局的投资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