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走阳江:阳东大八烂头岭

标签:
风物志旅游 |
分类: 游走阳江 |
游走阳江:阳东大八烂头岭








“烂头”意即不生毛发。“烂头岭”的名字缘于山顶只长草不长树。
山顶上的电信设施。犹如往大山上扎的针。
有人说,看见大海,能看见胸怀。我觉得,看见大山,不但看见厚重,同样能看见胸怀。
乌榄树。乌榄是大八比较出名的农产。用传统工艺腌制的榄角甘香无渣,榄仁也用以制五仁月饼等馅料,所以榄核的价格并不比榄子低。
土质、植被和开山辟路等因素影响,加重了水土流失。
山道旁的小树。相思和桉树显然为人工栽植。
很好听的名字:白银树
沿着山路往上走,原生植被逐渐增多,但人工痕迹还是比较明显。
山下繁茂的林木与山上的“秃”形成鲜明的对比
远看以为是枫树,实为乌桕。
杉是当地传统林产。村民见缝插针,能种的地方都种上了。
人工林。靠山吃山哦。
枫树。不知与北京香山的枫树是否同一种属。
桄榔树。木质部坚韧耐水,常用作犁的部件。
山谷中的小村落。
屋旁晾晒的篱仔。
村边依山小道。
行前没做功课,不知这叫什么山。因海南有五指山,故大家笑称此为“三指山”。
遥望江河水库。壮阔的水库在此看来也只是一条依稀的白色带子。
阴天,放眼望去灰蒙蒙一片,天色山色浑然一体。
阴天,放眼望去灰蒙蒙一片,天色稍好时眼前景色瞬间亮丽起来。
阴天,放眼望去灰蒙蒙一片,远山恍若海市蜃楼。
山中的梯田。上方村落是珠环村。
阴天,灰蒙蒙一片。远方为江河水库。
在此你对阳江俗语“一山还有一山高”才有真切的领悟。
山中上部植被基本上是草,只有山谷林木比较繁茂。
山中上部植被基本上是草,只有山谷林木比较繁茂。图中下部有一小片野生芭蕉。
散落在山谷丛林中的野生芭蕉
人工杉木林与野生芭蕉林。
现在已是深秋,不知春天时这些里的景色会不会变成绿浪?
深秋,草色淡绿甚至焦黄,其中的灌木星星点点,真有点水墨画的意蕴。
中间山脊走势比较平缓,几成直线。
山上有一区域是成片足有半人高的茅草,其中就连小灌木也鲜有看见。
烂头岭一个比较明显的特征是:凸出的地方大多不长树木只长草,凹进的地方才长树木。
烂头山山顶并不是植被稀少,只是只有草没有丛林。图中松树及相思树都是人工栽植的。
大山顶部植被几乎全是草。
山顶上的石头,可作憩息。极度疲累中见了石头就像瞌睡虫看见床,巴不得一下子坐上去,躺下来。
山顶大石,根部香火痕迹犹存。与其说是迷信,倒不如说是对大自然的敬畏。
山顶上的“独石”,酷似人工树立的石碑。
山顶上的石头比较特殊,乍看酷似混凝土块,细看其中有石英、云母之类,巧合的是雅韶烂头山遍山都是这种石头。
戴“帽子”的石头。
草是山顶的主要植被,不愁找不到或没有路,但绵密的草地非常滑,让人一下子与滑草场联系起来。
爬山的乐趣之一:在不同的角度看见不同的世界
坡度较陡,上下颇耗体力。
路过时一直胆战心惊,担心石头随时会滚下来。
为运输木材等,人们在山中开辟了许多可通行汽车的路。
人工开辟的山道犹如大山刚缝合的伤口
丛林中的野生芭蕉。
山石周边的灌木丛。
从石缝中“渗”出的山泉水。
山间小溪涧。因为上游小水电的缘故,流水变得“潺潺”。
山间小溪涧。流水“潺潺”,几近干涸。
山间小溪涧。虽说不上鬼斧神工,但也浑然天成。
山间小溪涧。与大山比较,是为碧玉。
山溪。上游开山辟路致水土流失,曾被水漫过的地方全是污泥。
村边小溪。
村后小山林木茂密。或许是千百年来世代相传的传统意识使“后背山”林木得到较好的保护。
结实中的野生芭蕉。
山脚小溪旁的野芋,叶宽米余。
山橘树。
山道。雨水冲刷,泥土流失,石头路崎岖难行。
古仁面树。据说这是阳东乃至阳江最大、最古老的仁面树。
古仁面树。虽说不上枝繁叶茂,但绝对称得上树大根深。
古仁面树。据说有人买卖此树,为便于运输已将部分枝干截掉。后因村民反对及林业主管部门干预才作罢。只是,截掉的枝干却难以复生。
截掉的枝干的古仁面树好像截了肢的残疾人,在暮色中略显凄沧。
古仁面树附近还有多棵仁面树,树龄估计与古仁面树差不多,只是树型稍小。
傍晚,云雾稍消,夕照下的大山分外亮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