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白居易诗歌看其居官惭愧心理及摆脱途径
(2014-01-22 07:35:40)
标签:
白居易居官惭愧摆脱文化 |
分类: 白居易研究 |
贞元十九年(803),白居易三十二岁,释褐,授校书郎,会昌元年(841),白居易七十岁,罢太子少傅分司,停薪。居易自言:“始自校书郎,终以少傅致仕,前后历官二十任,食禄四十年。”(《醉吟先生墓志铭并序》)[1]在近四十年的仕宦生涯中,白居易在中央任职,也在外为官,做过府县走吏,也当过高级官员,任职地屡变,品阶数迁,但为官期间,惭愧之心一直与之相伴。
一、惭愧之心贯穿始终
惭愧一词,《汉语大词典》的解释有两个义项:“
居易初任校书郎,既感到喜悦,也感到惶恐,在《泛渭赋》中言:“感再遇于知己,心惭怍而徘徊。”“我为人兮最灵,所以愧贤相而荷圣帝。”
盩厔尉: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观刈麦》)
左拾遗翰林学士:
惊近白日光,惭非青云器。……受命已旬月,饱食随班次。谏纸忽盈箱,对之终自愧。(《初授拾遗》)
京兆府户曹参军、翰林学士:
不种一株桑,不锄一垄谷。终朝饱饭餐,卒岁丰衣服。持此知愧心,自然易为足。(《秋居书怀》)
太子左赞善大夫:
世路重禄位,栖栖者孔宣。人情爱年寿,夭死者颜渊。二人如何人,不奈命与天。我今信多幸,抚己愧前贤。已年四十四,又为五品官。(《赠杓直》)
江州司马:
幸因笔砚功,得升仕进途。历官凡五六,禄俸及妻孥。……伯夷古贤人,鲁山亦其徒。时哉无奈何,俱化为饿殍。念彼益自愧,不敢忘斯须。(《题座隅》)
司门员外郎、主客郎中、中书舍人、知制诰:
弘农旧县授新封,钿轴金泥诰一通。我转官阶常自愧,君加邑号有何功?(《妻初授邑号告身》)
杭州刺史;
宾客不见绨袍惠,黎庶未沾襦裤恩。此时太守自惭愧,重衣复衾有余温。(《醉后狂言酬赠萧殷二协律》)
苏州刺史:
襦裤无一片,甘棠无一枝。何乃老与幼,泣别尽沾衣。下惭苏人泪,上愧刘君辞。(《答刘禹锡白太守行》)
河南尹:
我为同州牧,内愧无才术。忝擢恩已多,遭逢幸非一。(《六年春赠分司东都诸公》)
太子宾客分司:
洛城士与庶,比屋多饥贫。何处炉有火?谁家甑无尘?如我饱暖者,百人无一人。安得不惭愧,放歌聊自陈。(《岁暮》)
太子少傅分司:
穷途绝粮客,寒狱无灯囚。劳生彼何苦?遂性我何优?抚心但自愧,孰知其所由?(《新沐浴》)
二、惭愧之心产生的原因
(一)现实行为低平和理想崇高的差距
白居易对释道二教都特别喜欢,自言“余早栖心释梵、浪迹老庄”(《病中诗十五首》)但白居易家世儒学,科举入仕,居易五十六岁,文宗降诞日,三教论衡,白居易代表儒家和道士杨宏元、和尚义休论辩,因此我们觉得在三教中,白居易对儒家经典和儒家文化应该是最熟悉的,孔子、孟子儒家先哲对官员的要求,白居易当然会了然于胸,
“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3]4(《论语.学而》)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3]59(《论语.雍也》)
“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3]82(《论语.泰伯》)
“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3]168(《论语.卫灵公》)
儒家对君子道德修养和官员从政理念的论述,在白居易潜意识里,是他做人、居官的标杆。这个标杆因是圣人所设,很有高度。白居易把自己定位成一个普通的人,一个世俗的人,一个靠拿国家工资养家糊口的人,居易坦言:“唯有衣与食,此事粗关身。苟免饥寒外,馀物尽浮云。”(《初除户曹喜而言志》)圣人提出的做人的准则和做官的标准是白居易心里的一个理想标杆,白居易心向往之,这个理想,白居易却不能实现,白居易以低于圣人提出的标准来做人、居官,当心中的理想标准与自己低平的现实行动产生较大的落差时,白居易审视自己,颇感遗憾,因自己不能做的更好而有所惭愧。
(二)、现实所得颇多和心中所求甚少的差距
白居易自言:“吾家以清简垂为贻燕之训”(《许昌县令新厅壁记》)从“居易”、“行简”弟兄的命名中,我们似乎也可以看出白家简易清平之风,居易约己清白,纳人简直,知足常乐,外欲不多,对各种物质生活条件,所求极少。但居易极具才干,工作尽职,精明练达,因此白居易在从政期间,从朝廷所获得的社会职务、物质待遇,都已超过心中所求,“问我乐如何,闲官少忧累。又问俸厚薄,百千随月至。又问年几何,七十行欠二。所得皆过望,省躬良可愧。”(《春日闲居》)当一个人的所求极少,所得甚多时,他往往产生一种庆幸、感激,因自己所做甚少、或者无功受禄而感到惭愧。
三、如何摆脱惭愧之心
人的情绪和情感有积极、消极之分,“凡外部事物与人的需要和愿望相一致时,就会产生积极地情感体验,如愉快、爱慕、兴趣等。”
元和六年(811)白居易四十岁,母亲病逝,白居易回下邽丁忧,去职后的白居易作《适意二首》,思索二十年人生历程,总结十年从政得失,他颇感惭愧,言到:“十年为旅客,常有饥寒愁。三年作谏官,复多尸素羞”,遗憾过去“有酒不暇饮,有山不得游”,庆幸今天:“一朝归渭上,泛如不系舟”白居易深深意识到,做客难,做臣子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加上自己方正耿介、言语行动多不合时宜,如果再这样下去,肯定会遇祸患,但违心行事又不是自己的个性,居易不无痛苦言到:“胸中十年内,消尽浩然气。自从返田亩,顿觉无忧愧。”在居易看来,从政十年,猥琐做人、丧失本真,而去职归田后,却没有忧虑、惭愧。不难看出白居易已经意识到去职归田是消除惭愧的一个方法。大和三年(829),白居易五十八岁,在长安任刑部侍郎,作《和知非》,提出摆脱为官惭愧的另外两种方式:饮酒和信佛。
白居易提出消除为官惭愧的三种方式中,信佛和饮酒两种方式,他为官近期间一直都在采用。酒作为一种特殊的饮料,适量饮用,开胃健身,过量饮用,便可致醉。人清醒时,能够感受到各种各样的痛苦,受各种礼法的约束,喝醉了,神志不清,迷迷瞪瞪,便不知痛苦、忘怀得失,因此中国古人常借酒浇愁、借醉酒除去痛苦和无奈。居易居官,“性嗜酒”,(《醉吟先生传》)白居易把诗、酒,琴称为三友。“今日北窗下,自问何所为。欣然得三友,三友者为谁?琴罢辄举酒,酒罢辄吟诗。三友递相引,循环无已时。一弹惬中心,一咏畅四肢。犹恐中有间,以酒弥缝之。……三友游甚熟,无日不相随。左掷白玉卮,右拂黄金徽。兴酣不叠纸,走笔操狂词。”(《北窗三友》)居易言自己喝酒状况:“吟罢自晒,揭瓮拨醅,又饮数杯,兀然而醉,既而醉复醒,醒复吟,吟复饮,饮复醉,醉吟相仍若循环然。”(《醉吟先生传》),饮酒对当白居易来说有很多好处,开胃活血、养精通络,增强食欲,美化容颜,白居易以此享受生活、体会快乐,但对居易来说,饮酒最大的好处在于“得以梦身世,云富贵,幕席天地,瞬息百年,陶陶然,昏昏然,不知老之将至。”(《醉吟先生传》)白居易爱饮酒,看重的不仅仅是饮酒的养生保健功能、娱乐享受功能,居易看重的是饮酒的精神麻醉功能,酒后精神麻痹,人世两忘,物我合一,荣辱不惊,当然,居官惭愧也会随着饮酒醉酒而不复存在。
白居易对佛教经典相当熟悉,“通学大中小乘法”(《醉吟先生传》)“礼彻佛名百部经”(《欢喜二偈》)。“空”是佛教一个重要观念,《金刚经》和《心经》从对外扫相和对内破执两个方面讲“空“。《金刚经》言:“凡有所相皆是虚妄”
中国古代,有才能的人可以居官,也可以归隐,两种生活方式各有利弊:归隐拒绝出仕,隐居山林、逍遥江湖、躬耕陇亩,他们远离市朝,亲近自然,放逐身心,倾心于自己所喜欢的艺术,过自己喜欢的生活,缺点是远离都市的隐居生活,大都物质生活条件贫乏,生活清苦、环境寂寥。居官则享受国家俸禄,以及国家提供给官员很多或明或暗的各种优厚待遇,因为物质生活条件优越,所以居官成了很多人的梦想,但是,官场斗争激烈,危险性大,很多官员朝升暮黜,不少人为官遭祸、罪及家人,官员们约束自己、逢迎长官,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优厚的物质生活条件无法弥补居官的不自由、高风险,因此在中国古代,归隐就成了很多在职官员心里的一个梦想,尽管实现这个梦想并不难,但是,居官丰厚的回报让官员很难做出辞职归隐的决定,因此很多官员,做官一辈子,渴望归隐一辈子。归隐这个梦,越是政局混乱,越是仕途坎坷,官员越是迫切想圆。归隐成了不少在职官员坎坷仕途上一个美好的,但一辈子都实现不了的梦,白居易就是这样的一类官员,任校书郎是白居易一生当中所获得的第一个职务,而此时白居易就有了归隐之想:“日出尘埃飞,群动互营营。营营各何求,无非利与名。而我常晏起,虚住长安城。春深官又满,日有归山情。”(《早送举人入试》)可以说“归山”之情伴随白居易居官始终,白居易居官惭愧,常怀归隐之心,但居易始终未曾辞职归隐,为什么呢?一方面是白居易居官惭愧的情绪比较微弱,这种自责尚不足以让白居易放弃官职,第二白居易是一个生活在现实社会中的人,注重衣食享受,看重物质生活条件,白居易很实惠,他无法放弃居官给他带来的优厚的物质待遇和各种现实荣耀,因此,白居易成了三十多年唱着“辞职归隐谣”的中唐官场的不倒翁。
[1]
[2]
[3]
[4]
[5]
[6]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