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熟读《黄帝内经》,可做半个医生

(2011-12-31 16:28:56)
标签:

黄帝内经

半个医生

文化

分类: 工作学习
阅读经典,获益多多:读了《论语》会说话,读了《周易》会算卦,读了《奇门遁》,来人不用问。为感受经典神奇,探寻古籍奥秘,学习养生保健,体味医道玄理,数周读完《黄帝内经》(中华书局   2009年7月北京第一版   姚春鹏译注  中华经典藏书丛书)
以黄帝和岐伯对话结撰全书,故以《黄帝内经》作为书名,书成于汉以前。黄帝是夏代之前传说中的人物,被当做中华人文始祖,又称轩辕氏,内经成书时代和黄帝时代相距甚远,编书者托名黄帝,实是自神其说,谎称远古,实是自重其书。至于书名中“内”为何意?《黄帝内经》并无交代,姚春鹏先生译注前言也未提及,吾妄自推测:《黄帝内经》中有金匮真言论篇,有灵台秘典论篇,从金匮真言、灵兰秘典这些词语来看,编书者认为此书乃秘籍宝典,深藏于内室,不可外示于人。故曰为“内”,此其一也。“内”和“黄帝”一样,都是为了抬高书的价值。故言书是黄帝本人的、一手的、实实在在的经书。不是外传,不是风传,此其二也。偶有所感,肆意断言,不知当否?诸子百家,似无医家,不知何故?今看《黄帝内经》既有哲学理论依据,又有医学临床实践,内容涉及养生、保健、预防、治疗等诸多问题,内容丰富、条理清楚、自成系统。《黄帝内经》是我国最早医学典籍,已成学界定评。诸子百家有兵家农家,早为人知,看过《黄帝内经》后,觉诸子百家,当有医家,作此断定,似无不妥。
黄帝内经分《素问》《灵枢》两部分,每部分十八卷,各八十一篇,《素问》在前,《灵枢》在后。《黄帝内经》黄帝开篇便言:上古之人,皆能百岁,仍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过半百,已呈老态,是古今时代不同呢?还是今人做法不当?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知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然后岐伯着重分析古人能够长寿的原因,是因为古人能够遵从深通养生之道的圣人的教诲: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下皆为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日朴。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不危故也。
第二篇是谈一年里养生的具体做法。一年四季,春夏秋冬,季节不同,温热凉寒,气亦有别,人应该随机应变,调摄形神以和谐阴阳,宝命养身:春天三月,推陈出新。天地俱生,万物以荣。早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夏天三月,草木茂盛。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秋天三月,草木成熟。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冬天三月,密闭潜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分言四季养生后,来一小顿,做一总结: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道者,圣人行之,愚者背之。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乱。
中国第一部医书里,把保健养生的内容放在首要位置(而不是诊治疾病的内容),把“知道明理”、“心安气顺”作为养生保健的主要内容,注重心理因素在健康中的重要意义,强调治病于未萌,防患于未然,很有见地。故作者接下来写到: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如渴而穿井,斗而铸兵,不亦晚乎?
《黄帝内经》真知屡现,灼见间起,传递的不仅仅是医疗保健的科学知识,更是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方式,是一种中国式的生存智慧。
熟读《黄帝内经》,可做半个医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喜欢听戏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