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汉运河,让荆江直通汉水
(2013-01-22 19:04:02)
标签:
江汉运河黑居易杂谈 |
分类: 媒体浮沉 |
江汉运河,让荆江直通汉水
航运经济将推动汉江整治
江汉运河通航后,直接影响湖北省内武汉以西的长江汉江的沿江区域,面积达到9.15万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积的49.2%。2006年,项目影响区内各地市共完成地区生产总值为3534.29亿元,占当年湖北省国内生产总值的47.1%。工程建成后可有效解决南水北调工程中线调水95亿立方对汉江中下游灌溉、供水、航运等问题,同时补充东荆河的灌溉水源,从流量上基本控制汉江下游“水华”的发生。
为了让运河的通航需求得到最大满足,湖北省交通规划设计院设计了两座船闸,一个在进水口的龙洲垸,一个在出水口的高石碑。同时在运河中间修建两个分叉口,一个在后港镇,一个在江汉航线,便于当地的航船进入运河,带动长湖等河流船只的货运客运能力。这样,可以让整个运河的通航河流里程达到 3500公里,极大地激活腹地水运能力。
该院水运分院副院长孙保虎告诉记者,近年来,长江航道部门正按照《长江干线航道发展规划》要求,对荆江河段、汉江河段等内的滩险实施一系列的整治和控导工程,提高其通航等级、稳定河势。据了解,去年9月,国家发改委批复了《关于十二五汉江及江汉运河高等级航道建设方案》,未来的汉江整治将得到极大改观。按照规划要求,到“十二五”期末,汉江干线高等级航道达标里程为761公里,达标率为74%。
对此,交通专家胡润州感慨道,目前汉江的利用率不高,现有的达标率很低,只有下游(主要是到武汉等地)可以通航千吨级航船;而中上游(主要是到襄樊等地)远远达不到千吨级要求。而按照实施来看,江汉运河按照千吨级通航要求进行,那么汉江中上游的通航等级的提升也显得迫在眉睫,相关的规划设计工作也非常必要。
从区域水运的角度来看,江汉运河对湖北省乃至中部经济的辐射拉动作用十分明显。因为江汉运河北联汉江,通豫、陕;南联长江,向东可通长江中下游省份,向西可至渝、川、贵,向南可达湖南与湘、资、沅、澧四水相连,对优化长江中游的水运网络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引江济汉工程无疑意味着我省水运发展驶入快车道,今后应会有更多更大水运项目。
此外,引江济汉通航工程途径具有浓郁楚文化特色的楚国故地、三国古战场,连接长江、汉江,又沟通长湖,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干渠将具有一定的旅游价值。根据湖北省交通规划设计院提供的初步设计方案预测,运河形成初期将有2-3万人次的游客运量,2025年的游客运量将上升到5万人次,2035年将达到6万人次。
专访——
年均为汉江补水30.8亿立方
湖北水利水电规划勘测设计院引江济汉工程设代处副处长 刘家明
方案
运河水基本能自流入汉江
长江商报:近日,引江济汉荆州段四个渠道标段土方完工,这意味着什么?
刘家明:这意味着干渠渠道混凝土护底护坡进入全面、大面积施工阶段,为日后的通水做好了铺垫。
长江商报:引江济汉工程设计经过反复思考,为什么最终确定了龙高1线?
刘家明:选择哪条线路,不仅考虑线路是否最短,更主要考虑投资最省、花钱最少,综合生态效应来衡量。
最初设计时,我们拟定了九个方案。我们从中选出了四个方案,即高2线、龙高2线、龙高1线、盐高线。高2线由于水势较高及地质条件较好,从长江引水的效果最好,但是这个引水口在大埠街一带,而这一带是当地四大家鱼的产卵地。如果在此开口引水,恐怕对当地的鱼类生存产生影响。加之,这个引水口经过沮漳河,而这条河中有血吸虫。为了避免血吸虫进入沟渠,我们放弃了这个方案。
龙高2线、龙高1线走势大抵差不多,都要穿越当地的长湖,前者借用原有的长湖,但是此举要加固长湖湖堤,因为水无法自流,所以要新建2座泵站,人工渠建设省掉一段,其实更加复杂;后者没有借用长湖,在长湖以北修建人工渠,大部分时段可以实现水自流,结合进口泵站输水,在今后的运行管理更方便。
长江商报:在设计之初有没有想过利用原有的旧河道,而缩短一些路程,节省投资?
刘家明:历史上存留的一些旧河道走向大致是从南到北,而我们引江济汉水利工程的走向主要是从西向东,两者的走向不太一致,所以利用起来并不现实。
但是,该工程穿越50多条大大小小的河流沟渠,我们采取各种恢复性措施,让其发挥原有的作用。同时补偿了30多座灌溉泵站,可以从引江济汉渠道取水,农业灌溉作用更加明显。
生态
设计30座倒虹吸,防血吸虫进渠
长江商报:在设计及施工应用过程中,如何解决膨胀土问题?
刘家明:膨胀土是一种特殊土,它具有“三性”:胀缩性、裂隙性和超固结性。膨胀土遇水膨胀软化、失水收缩开裂且反复胀缩变形,土的强度大幅度下降,给工程建设造成危害。如果不处理好,对渠道特别是堤坡的稳定有影响,对渠道今后的蓄水造成影响。在借鉴南水北调中线膨胀土处理的基础上,我们和施工单位一起做了大量的试验研究,结合引江济汉工程实际情况,采用“旋耕路拌法”、“厂拌法”对膨胀土进行换填,需处理的膨胀土渠段长17多公里。
长江商报:别大鹏总工曾说,引江济汉不是权宜之计,而是百年大计,是一个影响深远的生态工程。在设计理念方面,关于生态,有怎样的考量?在施工过程中,采取有哪些措施,保护生态?
刘家明:刘家明:引江济汉作为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工程之一,是从长江上荆江河段附近引水至汉江兴隆河段、补济汉江下游流量的一项大型输水工程。工程的主要任务是向汉江兴隆以下河段(含东荆河)补充因南水北调中线调水而减少的水量,同时改善该河段的生态、灌溉、供水和航运用水条件。我们设计之初就把生态问题摆在突出位置。
首先,我们在荆州境内建立2座分水闸,可实现荆州城内河流、庙湖、海子湖的水体交换,确保水循环的畅通,确保当地居民能用活水、清水。在沙洋建立1座分水闸,实现后港西湖的水体交换,这是非常有利于水源的生态保护。
其次,设计了30座倒虹吸,尽量让外水不进入引江济汉渠道,保证把清水送入汉江,此外,我们还设计了草皮护坡、绿化带等工程。
影响
对拾桥河有一定防洪功能
长江商报:该工程建成后对当地的防洪有怎样的作用?
刘家明:如上所述,工程目的主要是解决汉江中下游生态供水,补充因南水北调而减少的水源,改善航运条件,并没有怎么考虑防洪问题。因为,最近这些年长江沿岸做了大量的堤岸加固工作,防洪问题并不突出。可能对当地拾桥河有一定防洪功能。
长江商报:运河建成后对汉江的影响有多大?
刘家明:我们设计总引水流量为350立方/每秒,最大时可达到500立方/每秒,泵站单站设计流量为200-250立方/每秒。每年为汉江补水量,要根据南水北调的总安排而定,多年平均补充30.8亿立方,可以满足并提升汉江更大航运要求。
同时,我们设计运河可通航千吨级航船,水深一般为5-6米,河底宽度为60米,梯面断面,面宽100-120米。在满足通水的同时,满足通航要求,这对汉江的航运产生积极作用。
长江商报:该工程建成后,将对运河两岸生态旅游产生怎样的带动作用?
刘家明:工程设计之初,单位曾组织我们去扬州、苏州等地学习考察,主要是学习当地比较先进的景观设计理念和实践,为运河沿岸日后的旅游发展提供支持。据了解,荆州、沙洋等地正在实施旅游带的开发,投资兴建各种景观设计。
航运经济——
黄金水道破茧重生
“在1960年全国水运网规划中,两沙运河(连通沙洋和沙市)被选作京广运河的江汉联结段,此后国家没有放弃做相应规划,但缺乏相应资金,久久没实施。”湖北省交通规划设计院水运分院副院长孙保虎介绍,新世纪以来,随着南水北调工程中线的规划与原来的两沙运河的规划基本吻合,引江济汉工程才得以顺利实施,江汉运河将于今年9月通水,千吨级航船可从长江荆州段直航汉江,湖北水运发展,特别是汉江提升航运水平,终于驶入快车道。
由于荆州荆门潜江等腹地内水网航道的现状等级较低,碍航闸坝的阻断现象严重,水运发展受到限制,大量的物资被公路和铁路运输所分流。该院水运分院副院长孙保虎找出当年的工可报告,兴奋地告诉记者,引江济汉通航工程完工后,引水干渠将成为长江中游和汉江中游间的连接运河,使长江、汉江中游的水运距离比绕道武汉缩短600公里,同时联通当地的腹地水网,是名符其实的理想水运捷径,为拥有“千湖之省”的湖北打造千吨级水运网奠定基础。
根据湖北省交通规划设计院分析,预测通航后,2015年的货运量为446万吨(其中上行195.5万吨,下行250.5万吨),2025年的货运量为837.4万吨(其中上行293.7万吨,下行543.7万吨),2035年的货运量为1230.9万吨(其中上行405.5万吨,下行825.4万吨)。经测算,预测运量由水运承担,每年可节省运输费用为14756-47279万元,其经济内部收益率为12.84%。
在居民出行交通与生产生活方面,孙保虎介绍,最初规划建立于航线交叉的37处公路,1处铁路桥梁(即荆沙铁路),改建35座人行桥。近两年,为了满足经济发展与当地居民出行需求,我们对设计的桥梁道路进行提高等级的安排施工,具体来说建立54座公路桥,差不多1.2公路的间距就有一座桥供人们出行,其中高速公路桥2座,一级公路桥2座(即207国道、219国道),二级公路桥7座,三级公路桥6座,四级公路桥13座,机耕道路桥24座,最小宽度起码有5米。
目前,这些桥的基础工程基本建完,正在进行上部结构施工,包括2010年6月26日开工的汉宜特大桥在内的工程,预计2013年9月通水之前全部完工。
2013.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