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末又是一个出游的好天气,不过这回出行的目的地对我来说可不是什么新目标,而是今年已经去过的哲蚌寺。之所以选择再去,主要是为了陪朋友,谁让我总是在他面前讲述哲蚌寺如何值得一看呢?自然也就成了他首选的壮丁。不过这对于我言,不仅不算难过,相反倒是一趟美差呢!
来到冬季的哲蚌寺,门口依旧很热闹,但基本上都是寺内的僧人以及当地的信众,游客已经是屈指可数了。换句话说,需要买票的人已经没几个了。但即使是这样,寺庙还是依旧在提供导游服务。为了能够更好的了解哲蚌寺,我们虽然只有两个人,还是很坚决的花了100元,并一再声明要找个最好的导游陪同。呵呵,事情就是这么巧,导游一露面我就看着眼熟,等他一开口,我立即想起来了,上次参观就是他陪的我。他此时也认出了我,你来过吧,是北京的客人。想想上次来是今年一月份,也属最冷清的时候,而过了快一年了,他居然还能记住我这没什么特色的游客,莫非他是专门在淡季留守的?唉,算了,不管那么多了,碰上就算缘分吧。这位导游的汉语很生硬、沟通起来也不是很顺畅,所以我也就没有更多兴趣听他讲了,就让他成了朋友的专职讲解,但毕竟我们有过一面之交,所以彼此也熟悉、随便了许多。还没走上进入寺庙的台阶,我们的目光就被一个忙碌的身影吸引住了,原来是个工匠在专心致志的做“擦擦”。

红泥用模子印好,再切削整齐——图片右侧案板上的就是模子

大大小小成型的作品
不过显然今天哲蚌寺里在忙碌的不只他一个人。走上台阶才发现,原来寺庙里正在利用旅游淡季进行大规模的整修。整修不仅涉及一些道路、普通的殿堂,甚至连措钦大殿都搭起了脚手架、还挂满了安全警示的标语,一看这就不是小打小闹了,很多原本在殿堂顶部的金色装饰物也都被请了下来重新刷镀。寺庙里到处都是忙碌的工人,不过虽然忙碌,但他们看起来都很享受,不时还能听到类似劳动号子的欢快歌声,毕竟做为藏人能为寺庙维修做些工作,又是这么一座有名的寺庙,功德是很大的。

正在石刻的工人

搭起围挡的措钦大殿

曾经高高在上的金顶

忙碌的工人们
在这些忙碌的场面中,上面这些坐着整理草的人再次留住了我们的脚步。虽然由于语言沟通上的障碍,无论是工人们还是导游,都没能告诉我这到底是什么草、什么用途,但最终还是从边上一个指示牌上找到了答案,原来他们在摆弄的是“边玛草”。经过后来的查询,这边玛草就是我们在很多殿堂外墙上部见到被整齐码放好、且图成红色的草棍。之所以用它,是因为不仅能起到很好的装饰效果、保温隔热,而且关键在于能够减轻重量。来张近照,让我们好好认识一下在西藏寺庙建筑中大量使用的边玛草。

经过修整的边玛草
由于赶上了大规模的寺庙整修,使得这次参观的效果大打折扣。不过正如我一贯认为的一样,对于西藏寺庙的参观,无论去过与否、无论是什么情况,你肯定都会有收获,这次也不例外。首先一个收获就是碰到了栩栩如生的喇嘛玩偶。本来逛寺庙我是基本上不去那些纪念品商店的,主要是因为纪念品都是千篇一律,和内地的景点也都大同小异。但这回由于到处修缮,无法正常通行,七扭八拐的居然就来到了一个柜台前,而我一眼就看到了几个造型活泼、表情生动的玩偶,真是让人爱不释手,真没想到还有这样有特色又喜庆的小东西。除了题图上的照片以外,还有两张,供大家一起欣赏。

吹吹打打、喜气洋洋

聚精会神、专心致志
这第二个收获是来自于导游。当我们彼此认出曾经相识一场后,导游征得了我们的同意,返回售票处取出了一个大大的转经筒,和我们一起上了路。起初我还暗想,这藏人真是虔诚,连陪我们转寺庙都不忘带上转经筒增加功德。不过走走发现有些不对,一是就算转经也没必要找这么个大家伙吧,举着累不说,转起来都费劲;二是导游的行为有点儿特别,他每到一个殿堂里,不仅要把硕大的转经筒往各个佛像前碰触一下,粘粘灵气,而且每见到一个年长一些的僧人都会说上几句,而后把经筒交给他们去转几下,这可是我从没见过的。

路上碰到的僧人他也不放过
观察了许久,我终于忍不住向他发问。他磕磕绊绊的解释了半天,我才搞明白,原来他的一位亲属刚刚过世,目前还处在停灵的阶段,他带着这个转经筒在寺庙里游走、并请高僧加持,目的就是为了拿回去再传递给去世的亲属,以增加功德、祈求好的转世。至于为什么要选这么个大家伙,他没解释清楚,感觉应该是这样的经筒能够放下更多的经文、传递更多的功德吧。怪不得刚开始他要征求我们的意见呢,敢情是公私两不误呀!
第三个、也是最大的一个收获还要得益于这位导游。当我们已经把哲蚌寺参观的差不多时,导游忽然问我们,想不想去见一下哲蚌寺里的最高活佛。名字我是没记住,但据他讲,除去前一段时间圆寂的小昭寺朗日活佛以外,(就是“排队送活佛”的那位),目前在藏的活佛里哲蚌寺的这位是最德高望重的。要知道一般情况下想见到寺庙里的最高活佛不是很容易的,他之所以主动提出来,我想主要是为了让活佛加持,进一步增加转经筒的功德,更好的为亲人祈福;另外可能也是看我们只有两个人,又有过一面之缘,不会出其他的问题。能有这样天上掉馅饼的事,我们自然很乐意,于是和导游一起又开始在寺庙里一通乱转。在走了好几层台阶以后,我们终于来到了一个小屋门前,在导游示意我们安静,并先进去解释了一番后,我们才小心翼翼的走进了活佛居住的小屋。这是一间顶多也就3、4平方米的小屋,屋内的家具和装饰完全是寺庙里常见的那种样式,并没有什么特殊,只是墙上挂了一些略显陈旧、看似年代久远的唐卡。活佛盘腿坐在一张藏式床上,背后是一扇不大的窗户,阳光从窗户照进来,不仅照亮了这个小屋,还映出了活佛的轮廓,一眼望过去真是有些佛像的模样。小屋里的氛围和导游跪在床前毕恭毕敬的神态感染了我们,真是连大气都不敢出,只好也学着他的样子蹲坐在地上,不敢挺直身体高过端坐在床上的活佛。导游和活佛沟通了一番,虽然都是藏语,但从他们的比比划划,我还是了解了大概,导游把亲属的名字告诉了活佛,活佛也问了一些生前的基本情况以及还有些什么要求,然后就接过转经筒开始边转边念起了经文。由于转经筒过大,而且好像润滑也不太好,好几次都是转转停停,于是导游赶忙上前扶着活佛的手一起转。就在他们转桶念经的时候,我仔细观察了一下这位活佛。看上去年纪怎么也得有六、七十岁,脸上布满了沧桑的皱纹,面部很松弛,连眼皮也是半睁的样子,花白的头发短短的铺在头上,身上穿着传统的藏袍,露出右侧半边的臂膀,说话声音很细、甚至有些微弱。整个人看上去给人一种安静、惮定的感觉,这也许就是多年修行的结果吧。在念了十来分钟经文后,活佛从身后拿出一条白色的哈达,不紧不慢、有条不紊的开始在转经筒上打结,直到捆扎牢固才把经筒递还到导游手中,这加持的过程也才算结束。已经进来了半个多小时了,不过好像活佛一眼都没看我们,直到这个时候,导游和他说了几句,并指指我们,活佛才抬起脸,向我们露出了一种非常慈祥的笑容。活佛挥挥手示意我们到他身前,原来他要为我们加持、赐福了。呵呵,从来没距离活佛这么近过,也不知道接下来会是怎么个形式,只得硬着头皮上了。原来这加持就是活佛拿起身边的一个类似蒲团的东东,在我们的头和背上不停的拍打,边拍打边念诵着一些经文,诵经和拍打结合在一起非常有节奏、也很有力道,一直持续几分钟方算结束。接受了活佛的赐福,我们也结束了这次哲蚌寺之旅,朋友虽然没能很好的领略哲蚌寺的风采,但由于有了这次和活佛意外的亲密接触,我们都很高兴,也都心满意足,毕竟能够有这样的机会近距离接触藏传佛教的文化实属难得呀!
哲蚌寺距离山下的大路还有挺长一段路,通常都是要坐车的。不过对于我们这两个怀着刚捡到大元宝似的欢快心情的人来说,走走更痛快,更何况这天气、树木、景色也都和我们的心情一样靓丽。

风景秀丽的下山路
沐浴着温暖的阳光,欣赏着四周的美景,意外的收获再次送到了我们的眼前。沿着大路没走多远,就遇到了一条岔路和一个大大的指示牌——乃琼寺。虽然我以前来过哲蚌寺,但这座寺还真是没注意。顺着岔路望过去,呵呵,寺庙离得还真不算远,于是趁着好心情和好天气我们又转向了乃琼寺。

乃琼寺的外观
乃琼寺的规模不大,尤其是相比哲蚌寺可以说是非常小,而且距离哲蚌寺也非常近,垂直距离不过几百米。在同一座山上、这么近的距离建两座寺真是有些奇怪。
从乃琼寺内向山上望去,哲蚌寺近在咫尺
本以为这规模小、名气更小且紧邻大名鼎鼎哲蚌寺的乃琼寺,香火一定不旺,谁知走进去一看,还真是很热闹,信众很多,而且就在我们参观的过程中还有一车车远道而来的信徒被源源不断的送过来,真是不比哲蚌寺差。匆匆转了一圈,总体感觉乃琼寺虽然相比哲蚌寺有些破旧,但却很有特色,尤其是殿内供奉的佛像和墙上的壁画给我印象非常深刻,主要是因为供奉的佛像、画的内容都看着有些凶神恶煞。
略显陈旧但却古朴的走廊
走廊墙上的壁画——人物不仅被倒挂、剖开,还都用蛇串在了一起

这是一幅双修的佛像
这是少有很面善的佛像

这个一看就是在上刑罚
在西藏看寺庙最好提前做些功课,了解一些背景、历史,这样参观起来才会稍微明白一些。这乃琼寺算是意外收获,所以之前可谓一无所知。不过事后补也是可以的。经过查询,原来这座寺庙可以说是哲蚌寺的附属寺庙。“乃”直译是“地方”的意思,“琼”是小的意思,简单的翻译“乃琼寺”就是哲蚌寺边上的一个小地方。但在传说中,公元八世纪莲花生大师将凶恶的乃琼多吉札丹降伏,并将其变为藏传佛教的护法神,因此乃琼寺里有西藏最神奇的一种巫师,也就是法力无边的乃琼神汉。所以乃琼寺是哲蚌寺的护法寺,也称“乃琼护法神殿”,简单说就是来捍卫哲蚌寺的。因此院落里长廊上的众多壁画内容,几乎都跟护法和降魔,地狱与苦难相关。
了解了这些,我终于明白为什么这一座山上为什么会同时有两座寺庙了。藏传佛教就是如此,内容太广博了,需要我们一点点去发掘和了解。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