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附小 学习心得
(2017-09-10 10:52:24)
标签:
教育学习清华附小读书 |
分类: 随心随意 |
首先感谢学校给我们提供了这次去北京学习的机会,虽然时间短暂但收获满满。
这是一所百年老校,典雅、素朴、温润,坐落于清华大学西南角,她的名字叫做清华大学附属小学。“百年附小,儿童站在正中央”是他们一贯的坚守。附小以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始终立于课程改革的潮头。在这里的学生在清华文化的润泽中,在附小六年的时光里,实现“健康、阳光、乐学”的生命样态。
百年的轮回,百年的荣光。清华附小成为一所人文家园、书香校园、儿童乐园,一所有角落、有故事,令人难忘的、温润的小学。
参加“名师慧课”活动的收获
几日的课听下来,福州教育研究院何捷老师的课给我触动最大。《晏子使楚》改编自《史记》,是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传统名篇,入选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该单元主题是感悟“精炼得当的语言、机智巧妙的语言、幽默风趣的语言”,通过教学,引导学生感受语言表达的艺术,并通过综合性学习,积累用得精妙的语言,从而不断丰富学生语言,并加以表达练习。何捷老师执教的这一课,紧扣单元目标,直奔人物的语言,感受语言的魅力,以“人”为本,大胆切割、重组教学版块,给人耳目一新之感。在短短四十分钟里,学生和听课教师始终徜徉在语言艺术的海洋里,沉浸其中、回味无穷,正可谓“师生亦庄亦谐,且听晏子说‘春秋’”。
整节课容量大、有高度、有深度,又不乏学习策略、亦庄亦谐的好课。本课要求学生学习表达“幽默风趣的语言”,何老师首先成为践行者。整节课上,我们自始至终感受到了教学语言的妙趣横生、轻松自然,饱含感情,何老师与学生建立起平等的互动、良好的应答感觉那不是上课,就是很轻松的聊天,但又不想聊天那么散,反而显得紧然有序。
5月13日上午是对于这几日活动的点评和专家老师的讲座,对于这些专家的理论,我很认真的听着,,有一点还让记忆犹新,原来我肤浅的认为爱学生就是多关爱他们,没想到爱的背后还有这么多知识,要有爱的情感,有爱的行为,有爱的能力,有爱的智慧。
参观清华附小后的感触
利用休息时间我们自行参观了校园,心中对清华附小的智慧赞叹不已。
走廊设计精心,不同的年级有不同的主题并搭配着不同的走廊背景,走廊两旁都贴着学生自己的作品,种类丰富多彩,印象最深的是学生展示的一本本思维导图,思维导图的形式也很多,里面都是学生梳理的知识,一本本导图就是学生智慧的结晶!墙上的数学思维训练也有特色。三年级的“共筑一平方米”让班级学生在墙上合作贴出一平方米,有趣而又有效果,再比如四年级的“一亿到底有多大”让学生自己实践整理,墙上张贴的是学生的实践报告。一年级50米长的走廊地面上贴着一个个格子,里面是1到100的数字,学生们下课做着游戏就能学习数字;学校每个走廊里都贴着“三字诀”,楼梯上贴着生动的漫画来进行礼仪教育,这样的形式比老师说教或者枯燥的文字有效多了。学校的每一面墙都展示着学生的智慧与学校的智慧,每一面墙都会说话。
清华附小的每一个走廊,每一个窗台上都充满生机。每一幢楼、每一个走廊过道、教室门口都放满了各种盆栽,这让校园四季花香不断,生机盎然。窗台上、桌子上都摆满了大小不一、各式各样的学生手工作品。
走进清华附小,随处可看见书,这些书大多以各种各样的方式被安置在校园的角角落落,教室里黑板下的一块被忽视的地方,也被做成了书架式的一格一格放满了书。学校的“丁香书院”更是书香弥漫的地方,书刊杂志旁还写着这样的提示语:“欢饮老师随时索取”,书不怕丢,就怕不被翻动。我想打造书香校园首先氛围引领,其次师生共读.
走进任意一间教室,你会发现教室的四面全是书柜,各种形状,各种书本,随手可即。不刻意摆放,也不凌乱。教室最前面“读书是甜的”格外醒目。在黑板的最右边有一板专属学生区,有的班级是名人名言,有的是四字成语,有的是优美段落。每个班级有一份演讲轮流表,每个孩子每个学期都会有一次班级当众演讲的机会。我想,也许就是这些常态的语文积累,才成就了这群孩子对语文的喜爱,才会将这种学习的气质融入到身体。
初识美好的清华园
听课的这几日,我利用午餐时间,游览了清华园,当踏上这片土地,才知道人们为什么那么仰慕清华,那里的一草一木,师生的一举一动,无不让人喜欢。
清华大学给我的最深印象是她醇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这里的建筑物最早的可以追溯到300年以前(清康熙年间)的长春园主体建筑,也有近300年历史的熙春园、近春园及始建于19世纪末的一些古老建筑。这些古老建筑与现代建筑完美地融合在一起,让人感觉不到一丝别扭,反而令人有种基于人文历史的深深触动。
在清华校园内,随处可见历史的烙印:被称为清华园“园中之园”的水木清华,其正额题字传说为康熙御笔;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近春园沦为“荒岛”,清华人经过几年的努力,把“荒岛”改建成一处富有历史和文化特色的胜迹。近春园遗址公园的幽美风景曾经令一代文豪朱自清赞叹不已从而在此留下经典散文短篇《荷塘月色》,人们为了纪念朱自清及其《荷塘月色》,在近春园东山上修建了“荷塘月色亭”,亭内悬挂的“荷塘月色”四字出自朱自清文章手稿中的真迹,同时还建立了朱自清雕像、修建了自清亭;还有晗亭、吴晗雕像、闻一多雕像等,无不保存着深刻的历史痕迹。
身处清华园内,你既能感受到浑厚的历史沉淀,又能感受到浓厚的学习氛围,让人在宁静的心态下产生奋发向上之志。在“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清华校训。
激励下,每一个清华人都显得勤奋而内敛,虽身影匆匆却难掩蓬勃朝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