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意象派代表性诗人

(2008-12-30 16:56:23)
标签:

情感

一、《在地铁站里》与重影画
庞德的《在地铁站里》是意象派诗歌的里程碑式的作品,它来自于庞德在地铁站里偶然得到的灵感。1913年的某天,庞德从巴黎的协约车站走出潮湿、阴暗的地铁。在忽明忽暗、熙熙攘攘的人群里,几个女人和儿童美丽的面孔给庞德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但是他无法用文字表达自己在当时的感受。后来,几经努力,他终于找到了恰当的表达方式,不是用语言,而是用许多颜色小斑点组成了一首“意象的诗”。
The apparition of these faces in the crowd; 
人群中这些面孔的出现,
Petals on wet, black bough. 
阴湿、黝黑树枝上的花瓣。
全诗只有两句话,14个单词, 创造了四个两两相对的意象:面孔(faces)、花瓣(Petals)、人(crowd)、树枝(bough)。在这首诗中庞德以语言为颜料勾画出两幅以黑色为基调的重影画。黑色的火车、黑色的铁轨、黑色的柱子、地铁站内黯淡的光线、站上拥挤的人群、模糊的面孔都被幻化成为黝黑的树枝,一个“黑”(black)字便渲染出两幅画的背景色。“wet”一词不仅描绘出树枝被雨水冲洗后的潮湿,也进一步深化了地铁里潮湿、阴暗的感觉。而几个女人和儿童美丽的面孔(faces)的突然出现,正如树枝上的花朵一般,为压抑的底色中注入了充满生命活力的“红润和鲜亮”的色彩,作者利用色彩的反差,把几张漂亮的面孔从光线黯淡的地铁站里突显出来。在色彩渲染的基础上,庞德巧妙地运用了意象叠加的形式,将面孔(faces)与花瓣(Petals)相叠加;人(crowd)与树枝(bough)相叠加,了了数语便勾画出气氛融洽、意象鲜明的重叠画面,即我们看到的是黝黑树枝上的几朵花瓣,脑海中浮现的确是阴暗、潮湿的地铁站口几张天使般美丽的脸庞。两幅画面交替、重叠,不分彼此,融为一幅重影画,虽然没有明显的动态景物,但静态的画面经过读者的联想使人过目难忘。

二、《中年》与抽象画
 
与庞德一样,艾米·洛威尔是意象派的另一主要代表人物,生于马萨诸塞州布鲁克林古英格兰世家,父母都是当地有名望的贵族,洛威尔从小就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良好的家世与教育背景造就了她热情、自信的个性。她早期继承了英国浪漫派诗人的风格,和意象派并无关联,后来接触到意象派和自由诗的概念,并深受影响,开始投身于意象诗的创作,并成为了意象派运动的新代言人。她奔波整个美国宣传意象派,终于使“意象派”成为了一个家喻户晓的话题。作为意象派运动的新代言人,洛威尔在吸收各家之长的同时,不断打破意象诗的规则,对诗歌进行实验性的改革。她奔放的性格不允许她固守意象派的规则,洛威尔的倾向是要脱离硬朗诗,倾向自由诗的形式。如果说《在地铁站里》的创作显示出庞德采用了如同中国古诗词那样的精雕细琢,深思熟虑的写作方式,有中国古代诗人的推敲之功,洛威尔的创作则在保持意象派提倡的含蓄、精炼这一原则的基础上,显得更为自由、灵活。作为女性诗人,她着重于以诗歌的形式表达个人的瞬间感受。她的诗《中年》便是典型例子。
“仿佛是黑冰 被一个无知的溜冰者 划满了不可解的旋涡纹 这就是我的心磨钝了的表面。”
诗歌中的“黑冰” 、“无知的溜冰者”、“漩涡纹” 、“磨钝了的表面”等意象,乍一看似乎是在描写一个使用多年的溜冰场,与诗的主题没有任何关系。但仔细一琢磨,作者用划满旋涡纹磨钝的黑冰做表征物来点出中年这一主题,既形象又意味深长。中年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随着岁月的流逝,经年的历练已经无情地磨去了青春时期的纯真与美丽,虽然积累了丰富的人生经验,但这些经验却是无数次身心磨躏的结果,就像在光滑的冰面上划出的漩涡纹。洛威尔以“黑冰”喻人心,“漩涡纹”喻人生的磨难,“无知的溜冰者”喻悄然流逝的时光,“磨钝了的表面”喻面对岁月流逝时人的无助。整首诗语言简洁且客观,没有滥用形容词,也没有沉闷而冗长的煽情,诗人的感触,思想全部隐藏到具体意象的背后。诗歌也没有固定的诗律和节奏形式,在描绘事物的同时,唤起意象,有一种在具体中捕捉住抽象的强烈感觉。
洛威尔在写诗的同时,也在读者的脑海里勾勒出一幅抽象画,一幅舍弃了事物表象因素,抽取本质因素的抽象画。画面中没有具象,如一张愁苦、无奈的中年人的脸孔。取而代之的是抽象的、无规则的几何图形,在黑色画布上,布满密密麻麻的白色线条,除了线条,别无其他,更没有具象的东西。黑、白两种冷色调的对比,与简单线条的运用,使整个画面形成一种巨大的视觉冲击力。洛威尔以抽象画这种虚构的模型,阐明了一种真实,一种我们无法看见、不能描述但可以被感知的真实。抽象画是对传统绘画的解放,使其脱离轶事般的世俗成分,代表了一种不可控制的反抗。这种艺术形式无疑是对洛威尔自由、叛逆创作风格的最佳表现形式。
由于意象派诗歌在主题的表现上强调用有质感的艺术形象来表现对象,因此必然与绘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读者在阅读意象派诗歌时就像是在欣赏一幅幅风格各异的画作,而这些画作的风格反过来又能促使读者更好地理解诗人的创作主题。由此看来,各种形式的艺术之间的关系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渗透、影响的。这些彼此关联的艺术形式殊途同归,都表达了创作者对于生命、自然的种种体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意象派
后一篇:多宝塔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