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话并不等于老北京话,虽然它们的音系是同一的。全国通行的普通话却是以北京话为准,但老北京话则是在特定的北京这个圈子里,不是在全国通行的。老北京话的来源很广,因为北京建都数百年,各地人人来人往,因此留下了各地的话,蒙古、满洲、古汉语等等,再加上文化作品如元曲传奇、《红楼梦》、《儿女英雄传》中所用的土话,一直都留在北京人的口中,所以北京人的语言可谓丰富极了,这就是老北京话的综合来源。这也就决定了北京人的性格,来源宽泛,更具包容心。您要是央疙北京人办点儿事,只要他能办到,不但热情帮衬着还一般都不打奔儿。
有些老北京话的产生是与京城当时的历史、经济所发生的事件有关联,例如:洋取灯(火柴)、自来火(打火机)、洋灰(水泥)、话匣子(留声机),您想啊!作为帝都,什么好东西不往这儿送啊?那使唤的玩意儿要是没有个说的顺口儿的名称怎么成?所以,这些传承下来的带有京味文化色彩的符号估计都是当年京城口口相传最早抢注了呗!这只是我的个人推断,舶来的东西可能叫起来比较绕口,本土化可能更形象化、更易传播推广使用。最典型的就是出现在70年代的一种起哄架秧子方式的传播,一个人在头喽喊:给丫一大哄哟!后边一大堆人跟着:哦哄!哦哄!给丫一小线(音)儿哟!后边人接着喊:咦!啊嚏!然后就是一阵子坏笑,这个起哄方式传播得很快也很广,真不亚于现在的网络传播速度。

老北京话是生活在大杂院、胡同里的市民生活中的日常用语,因而多带有一种“市井味”。抬头不见低头见都是老街坊,一句“您吃了吗?”已经不是狭义的“吃饭了没有?”他更多地赋予了打招呼、客气的礼貌含义,过去在胡同里生活,在茅房里也经常见面说这句话,但并不尴尬,因为大家都知道这是什么意思。所以这些老北京话一般不能上大的台面儿,它更偏重生活化。如果某位同志要是一位带着满嘴京片子的主儿作报告就麻烦了:列位老少爷们儿,我先给您作揖了,今儿个站这儿应场我倍儿紧张,有点儿抓瞎,我没那么大能个儿其实,面软不说还一怯勺。但上边交的差事又不能二乎和掉链子,说句实在的,好在咱最次也都是半熟脸儿,说到哪地方要是底儿掉了,您可千万别笑话我,更别翻车呲瞪我,好歹我一大老爷们儿杵这儿呢,您看我这儿五积六瘦的您得给我面儿,反正我是下雨天打孩子——闲着也是闲着。要不这活儿干的半不啰啰的那可就真歇菜了。我寻思着谁也不是大拿,我在这儿先跟您赔个不是喽!下面我就放回份儿大概其的抖搂一下这程子的工作安排......。这开场白就这么多词儿,这报告还怎么做下去?一般初来北京的人通常都会被北京话的儿化音给搞糊涂了,先是舌头打不了卷儿,好容易舌头卷利落了,哪儿该卷哪儿不该卷还得费一番折磨。

5月10日我的胡同情结--发小一文提到的发小tony,前天在我和来自呼伦贝尔草原的朋友程朝贵聚会时来了个电话,提及他从沙发上摔下来那一跤,其实着实不轻,后来经查为股骨颈骨折。因为他每周要进行两次透析,医生还是建议他保守治疗。昨个儿我又跑到他家去看他,也见到了他可爱的宝贝女儿。tony对我说:“我就是想让你折腾一趟来看我,我是好事儿坏事儿都告诉你,折腾你!”这就是发小,超越血缘的兄弟!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