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遗补缺话窑洞

标签:
吴堡窑洞小程村牛腿女儿墙旅游 |
分类: 旅游与摄影 |
在我国陕甘宁的黄土高原上,黄土层非常厚,有的厚达几十公里,当地人民创造性利用高原有利的地形,凿洞而居,创造了被称为绿色建筑的窑洞建筑(上图为我在老牛湾村窑洞里)。窑洞一般有靠崖式窑洞,下沉式窑洞、独立式等形式,其中靠山窑应用较多,它是建筑在山坡,土原边缘处,常依山向上呈现数级台阶式分布,下层窑顶为上层前庭,视野开阔。下沉式窑洞则是就地挖一个方形地坑,再在内壁挖窑洞,形成一个地下四合院。窑洞是中国西北黄土高原上居民的古老居住形式,这一“穴居式”民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四千多年前,那时人们便开始依黄土凿洞安身。时至今日,窑洞式房屋还广泛分布在黄河中上游的各省、自治区,如陕西、山西、甘肃和宁夏
土窑洞顾名思义就是直接在黄土高坡上挖掘的窑洞,挖窑洞时,先修“窑面”,即在山坡上挖一竖截面,然后向纵深挖掘。一般窑高3米、宽3米、深6至8米。门窗用木框,窗户上糊纸或镶玻璃,上图为小程村土窑洞
石窑洞为纯粹用石头圈成高3、4米左右、宽3米至3.5米的拱形窑洞,多为6~10米深。火炕另盘,形式自取,定有“尺八的锅台二尺的炕”之高低规格。“狗窝,卧下狗,烟洞转开斗,出烟一袖口,风刮如雷吼。”这是烟洞的标准。此种窑洞大门大窗,经久耐用,光线好,上图为小程村石窑洞
我在陕西吴堡古城第一次见到这种造型突出于屋檐外的东东,而且在其后的旅行中还有发现类似的,当时我在“三位老人的城堡--吴堡古城”一文中留了个悬念,让大家猜猜?
这回看清楚了吧?它叫“挑檐枋”,俗称“牛腿”,它的作用是支撑窑檐用的,窑檐是窑洞外饰上又一重要设施,它像帽子的帽檐修筑在窑洞拱头线与女儿墙之间,有大有小,有长有短,有砖结构,石板结构,青瓦结构等等。窑檐门类繁多,造型各异。它以遮阳挡雨,装饰、美化窑洞为前提。为人们提供一个类似于凉亭,相对开放型的交流场所,还可用来晾晒谷物,堆码物品。但也有一弊端,它挡住了照射进窑洞内的光线。所以一般采光不好的窑洞是不修筑大型窑檐的。通常的“牛腿”是一块两米多的长方体条石,至少一半多要压在女儿墙内,露出的“腿部”靠外沿位置上方凿成倒钩状,卡住要落在上面的石板以保证不会脱落
这是我的“陕北晋北行”系列的第三十一篇,也是最后一篇,我都不相信我怎么那么能拽,本人也借此有一点点旅行经验分享给大家:行前做足功课,行中细致记录,行后拾遗补缺。感谢一直和我在网上随行的朋友们的围观,我也期待着下次长途旅行的更精彩和分享!近期暂时没有长途旅行的计划,明早和一舟之语乘动车离京前往某地“执行秘密任务”,周二就回来,回来再揭秘,哈哈,卖个关子。九月底会有一次长城小分队的徒步北京境内的长城计划,也算是务回正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