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北京历史旅游摄影 |
分类: 旅游与摄影 |
在一般人的记忆当中,北京的长城都分布在北部山区,比如:东北的古北口、司马台长城,正北的慕田峪、箭扣长城,西北的居庸关和八达岭长城。而京西的门头沟区也有古长城遗迹却鲜有人知。
为了给年底的西藏行热身,我和淡忘靠着手头不太多的文字资料,在今年被取消了的“五一”黄金周期间,依着GPS测定的位置上了还未全线开通的西六环路,定位的目标是门头沟永定河畔的沿河城明长城和更偏西一些的黄草梁子“七座楼”。
从西六环下来再沿109国道向西,斋堂镇右转上山30多公里,按GPS定位的提示应该已经到了沿河城,但我们怎么也找不到长城的痕迹。经与当地人打听,才在路边发现一个更像小城门洞的一段围墙,围墙上嵌着一块汉白玉,上书:北京文物保护单位“沿河城与敌楼”,1984年立。门洞上写“永胜门”三个字。经瞭望,原来永定河在它的北侧拐了个弯,而其面对永定河方向为一长度近千米的平直城墙,另三面则依山而建,这可能就是“沿河城”名字的来由吧。城池不大,街道沿东北西南走向,这就是城外永定河的走向。我们穿过门洞走上城中街道,街道不宽也就三米左右。依稀可见古戏楼、阅兵的小校场、总兵署的痕迹,但已经很破败了。城中现在居住的人已经很少了,房子要么大门紧锁,要么摇摇欲坠。想了解点儿风土民情居然没找到合适的人,几乎都是外来到此居住的。但从我们已知的信息指出沿河城最早兴建于明朝万历年间,距今也有四百多年了。这里的城墙不似箭扣长城那样,除了城楼是砖砌的,城墙均为碎石垒的。当我们正要通过永胜门准备离开时,我们哥俩对门洞里一边一个对称的大洞感上了兴趣,里面各放了一口旧的棺材,从痕迹上看,洞不是新凿出来的,而是建城门楼的时候就同时构建好的。打听了好几个人才得到一些只言片语:没什么特殊意义,这里离城里较远,如果当地有人去世了现准备不方便,放在家里又不雅观,就把空棺材暂时停放在这儿了。我不敢苟同此说法,毕竟永胜门也是几百年前修建的,“棺材”的说法更像是现代的解释。我觉得它更像是古代镇守在这里的兵士暂存兵器的地方,或者是藏兵洞更靠谱儿。总之,这两口棺材给沿河城又带来了一丝神秘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