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1宪问耻,子曰:“邦有道,谷;邦无道,谷,耻也。”
“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为仁矣?”子曰:“可以为难矣,仁则吾不知也。”
原宪询问什么是可耻的,孔子说:“国家有道,就食俸禄;国家无道,食俸禄,就是可耻的。”
“好胜、自夸、怨恨、贪欲不去做,就算是仁了吗?”孔子说:“那算是难能可贵的了,至于是不是仁,我就说不上来了。”
宪,即原宪,本章不写姓,只写名,一般认为是原宪自记。
本章可与《泰伯》篇参读:“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邦国有道,政治清明,士子读书人应该有所作为,所谓“达则兼济天下”,那样的话,领取国家的俸禄,也是理所当然的。但是当邦国无道,政治黑暗时,作为读书人,第一,要力争改变现状,改变局势;第二,如果不能改变现状,就要独善其身。不能贪图一己私利,随波逐流,甚至助纣为虐。只知食禄,不问邦国,是可耻的。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孔子死后,原宪就逃到草原大泽之中。子贡此时却做了卫相,于是套车骑马,浩浩荡荡,拨开荒草,进入穷巷,前来拜访原宪。原宪穿着破衣旧帽接见子贡。子贡感到羞耻,说:“夫子岂病乎?”原宪道:“吾闻之,无财者谓之贫,学道而不能行者谓之病。若宪,贫也,非病也。”子贡听了非常惭愧,怿怿而去,终身为自己说错了话而羞耻。由此可见,孔子的话对原宪影响之深。
联想到当今大大小小的各级各类蛀虫巨贪,他们想到的只是自己的俸禄,心里想的只是自己的利益,只要有个人利益,什么话都可以说,什么事都可以做,如同娼妓一般。
现代人之所以浮躁不安,戾气十足,一个重要原因是内心充满了好胜、自夸、怨恨和贪欲。孔子认为,“克、伐、怨、欲不行”,仅仅能不给别人带来伤害,至于能不能给他人给社会带来好处,那就难说了,更不用说“仁”了,所以孔子委婉地说自己“不知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