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12.22——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
(2013-07-26 10:35:44)
标签:
《论语》 |
分类: 《论语》习得 |
《论语》12.22——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
12.22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
樊迟未达,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
樊迟退,见子夏,曰:“乡也吾见夫子而问知,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
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
樊迟询问怎样做才算仁,孔子说:“爱护他人。”又问怎样才算智,孔子说:“了解他人。”
樊迟不太明白,孔子说:“举用正直的人,把他们放在邪恶的人之上,能使邪恶的人变得正直。”
樊迟退下,又去见子夏,说:“刚才我去见夫子询问怎样算智,夫子说‘举用正直的人,把他们放在邪恶的人之上,能使邪恶的人变得正直。’这是什么意思啊?”
子夏说:“夫子所言,内涵丰富啊!虞舜拥有天下,从众人中选拔,举用了皋陶,不仁的人远离了。商汤拥有天下,从众人中选拔,举用了伊尹,不仁的人远离了。”
本章谈仁智。经过老师的授业解疑和同学的举证阐发,或许略显迟钝的樊迟能有所领悟吧?从另一方面说,如此樊迟对如此形而上的问题都如此刨根问底,锲而不舍,真值得我们学习。
仁和智,有密切联系,深入切实地了解人,能更好地爱人。“使枉者直”,是“智”,也是“仁”,无论对“枉者”,还是对社会,都是“仁爱”的。
本章谈论的中心议题是用什么样的人,树立什么样的风气的问题。智者理政,一定是举用或选用正直、有正义感、有正气的人,让这样的人去领导管束那些不那么正直或邪恶的人,而不是相反。这样,群体、社会中的大多数人才会理直气顺,才愿意服从领导,促成事业。社会正气才会在正直的人引领之下得以树立,不正之风才会在正直的人的引导下得以改善,枉曲邪恶之人在这样的环境之中也才会转化。而糊涂理政或末世情形正是所谓“逆淘汰”,所谓“劣币淘汰好币”,好人受气,恶人得志、得意、得势,歪风邪气盛行。而这样颠倒腐化的社会,其中的每个人,无论受气者还是暂时得意者,都将是这台绞肉机中的牺牲品。
的确,政策、制度确立之后,用人是一个起决定作用的根本问题。要“举直错诸枉”,决不能“举枉错诸直”。关键是怎样“举”法。自上而下的专制独裁、一人说了算的举用办法的不可取,已经被历史所证实;自下而上,底层民众的选举办法,虽然也有不少问题,也会有水土不服等问题,但即使错误,至也该允许试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