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12.3——仁者言訒
(2013-07-06 08:44:23)
标签:
《论语》 |
分类: 《论语》习得 |
12.3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訒。”
曰:“其言也訒,斯谓之仁也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訒乎?”
司马牛询问仁,孔子说道:“仁者,他说话是谨慎迟缓的。”
又问:“说话谨慎迟缓,这就可以称得上仁吗?”孔子说:“世间万事都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啊,既然这样,说难道不该谨慎迟缓吗?”
孔子有许多关于言语谨慎、行高于言的言论,如《学而》篇中的“敏于事而慎于言”,《里人》篇中的“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孔子对南容南宫适“三复白圭”,即经常吟诵《诗经》中“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为也”,大加赞赏,倡导鼓励弟子们慎于言辞,在《学而》篇中有些感情冲动地提出“巧言令色,鲜矣仁”。孔子还在《先进》篇中高度赞扬闵子骞“夫人不言,言必有中”,赞扬他说话少,一旦开口一定合乎道理、切中要害。更重要的是孔子不仅这样倡导和要求,他自己也是这样严格要求自己的,譬如在《乡党》篇中说“孔子于乡党,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其在宗庙、朝廷,便便言,唯谨尔。”“子罕言利与命与仁。”(《子罕》篇)“子不语怪、力、乱、神。”(《述而》篇)总起来说,孔子对言语的要求对人于己都是很严格的,要少说慢说,要少说多做,要谨慎地说,不要乱七八糟胡说,说要说到点子上,要合乎道理。这些无疑都是正确的,也很深入,特别是在言与行的关系上,突出践行、实践的意义更是深邃又深远。但实际上在不少情况下,言即行,行即言,还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言者无罪”“不平则鸣”等更符合现代平民意识,对于当代平民百姓来说,我看没必要像孔子及对弟子们要求的那样,言语如此小心谨慎。
当然,仁者说话谨慎迟缓,但说话谨慎迟缓的不一定就是仁者。
至于从行动、实践之不易这个角度比较而言,言语不可张扬,要低调,这说得是非常正确的,理当成为绝对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