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汉语中表反问的一组能愿动词
(2014-03-22 21:02:16)
标签:
骅骝倾向必要性可能性倾向性 |
分类: 知识琼林 |
古汉语中表反问的一组能愿动词
汉语中表示可能、必要或意愿的词叫能愿动词(也叫助动词)。这种词在古今汉语里常见的有:现代汉语中,可以、能、能够、会、愿意、肯、敢、应该、当、要;文言文中,可、能、愿、应、宜、当、欲。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类: (1)表“可能性”的能愿动词,如“能、能够、会、可以、可能”等; (2)表“必要性”的能愿动词,如“该、应该、应当、必须、需要”; (3)表“倾向性”的能愿动词,如“敢、肯、要、愿、愿意”等。
现以“敢”为例,分析在不同句式中的作用。
赵王恐,不敢不献。(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今大王……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同上)
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同上)
三例分别结合相应副词而表示为:双重否定表示为肯定、条件陈述句、反问句。第三例明显加了疑问副词“岂”,和能愿动词“敢”组成反问语气。
而在下例中,作用却独特:
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杜甫《兵车行》)
──老先生您虽询问,我们当兵的又哪敢申诉心中的怨恨?
它不须加疑问副词,本身单独就表示反问,此时应解释为“岂敢”、“哪敢”、“怎敢”,或径直以否定陈述方式解作“不敢”,使句子直接表示否定。这种单独使用表示反问语气的用法难以归入常见分类,似乎属于“倾向性”作用,但又不是一般的倾向性,而是表反问的倾向。此用法兼有了能愿动词和疑问副词的作用,可不可以定义为古汉语中表反问的能愿动词——反问能愿动词,或定义为表反问的能愿副词——能愿反问疑问副词。张家璇等编著《中学文言虚词手册》(上海教育出版社,1980年版,41页)将此概括为副词。
这种独特的用法,在阅读古诗文特别是语言更简练的诗歌中,如果不明白,极易费解或造成相反的误解。需特别注意。
相同的还有“肯”“可”“忍”,举例如下:
2
──怎敢玷辱这样的高位,而招致对我(不称职)的非议呢?
3
──将来如能躲过灾难,重新出头,那么先生对我的大恩大德,无异于使死者复生,使白骨长肉,那时,我怎敢不努力学龟蛇那样忠心报答您呢?
4
——灾祸将要来到,我怎么还敢期望你的报答呢?
5
6
──我是想为皇上革除弊政,岂肯顾惜晚年的衰朽之身!
7
──短促的人生中长恨欢娱太少,怎肯吝惜千金而轻视美人一笑?
8
9
──这种情怀,岂能等到今朝回忆,在当时就已经是令人迷惘茫然了?
10
——往事怎么能回首,在(敌占区里)北魏皇帝佛狸祠前,香烟缭绕,充满一片乌鸦的叫声和祭祀时的鼓声。(此处“可”可以解释为副词“怎么”)
11
──柔情缠绵如水,相聚如同梦寐,归途中怎忍心回望那相会的鹊桥?
12
14
──怎忍心看着朋友们一个个被反动派杀害,愤怒地面对着敌人丛集的刀剑写下诗句。
又如:
可独终身数相见,子孙长作隔墙人。(白居易《欲与元八卜邻先有是赠》)
阮公惟饮酒,陶令肯羞贫。(李颀《送乔琳》)
气岸遥凌豪士前,风流肯落他人后。(李白《流夜郎赠辛判官》)
《书尧典》:“试可乃已。”《史记》作: “试不可用而已。”可云不可这,省文也。如《五子之歌》:“虽悔可追。”言虽悔不可追,亦省文也。又李义山诗:“可要昭陵石马来。”又云:“此情可待成追忆。”又云:“可在鹦鹉洲。”方雄飞诗:“栖身可在深。”此可字,何辞也。可要,犹云何用。可在,犹云何必。(〔清〕刘淇《助词辨略》)
杜子美诗:“甘从投车害饮,肯作置画邮。”肯,犹云不肯,省文也。(〔清〕刘淇《助词辨略》)
《书盘庚》:“予敢动用非罚。”《酒诰》:“矢引曰其敢崇饮。”此敢字,犹云岂敢,省文也。(〔清〕刘淇《助词辨略》)
杜诗:“忍使骅骝气凋丧。”此忍字,犹云不忍,省文也。(〔清〕刘淇《助词辨略》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