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古汉语中表反问的一组能愿动词

(2014-03-22 21:02:16)
标签:

骅骝

倾向

必要性

可能性

倾向性

分类: 知识琼林

古汉语中表反问的一组能愿动词

汉语中表示可能、必要或意愿的词叫能愿动词(也叫助动词)。这种词在古今汉语里常见的有:现代汉语中,可以、能、能够、会、愿意、肯、敢、应该、当、要;文言文中,可、能、愿、应、宜、当、欲。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类: (1)表“可能性”的能愿动词,如“能、能够、会、可以、可能”等; (2)表“必要性”的能愿动词,如“该、应该、应当、必须、需要”; (3)表“倾向性”的能愿动词,如“敢、肯、要、愿、愿意”等。

现以“敢”为例,分析在不同句式中的作用。

赵王恐,不敢不献。(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今大王……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同上)

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同上)

三例分别结合相应副词而表示为:双重否定表示为肯定、条件陈述句、反问句。第三例明显加了疑问副词“岂”,和能愿动词“敢”组成反问语气。

而在下例中,作用却独特:

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杜甫《兵车行》)

──老先生您虽询问,我们当兵的又哪敢申诉心中的怨恨?

它不须加疑问副词,本身单独就表示反问,此时应解释为“岂敢”、“哪敢”、“怎敢”,或径直以否定陈述方式解作“不敢”,使句子直接表示否定。这种单独使用表示反问语气的用法难以归入常见分类,似乎属于“倾向性”作用,但又不是一般的倾向性,而是表反问的倾向。此用法兼有了能愿动词和疑问副词的作用,可不可以定义为古汉语中表反问的能愿动词——反问能愿动词,或定义为表反问的能愿副词——能愿反问疑问副词。张家璇等编著《中学文言虚词手册》(上海教育出版社,1980年版,41页)将此概括为副词。

这种独特的用法,在阅读古诗文特别是语言更简练的诗歌中,如果不明白,极易费解或造成相反的误解。需特别注意。

相同的还有“肯”“可”“忍”,举例如下:

      奉事循公姥,进止敢自专?(汉乐府《孔雀东南飞》)

       ─一切行事都顺着婆婆的意思,一举一动,哪里敢自作主张?

敢辱高位,以速官谤?(《左传•庄公二十二年》)

   ──怎敢玷辱这样的高位,而招致对我(不称职)的非议呢?

异时倘得脱颖而出,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敢不努力以效龟蛇之诚?                          (马中锡《中山狼传》)

──将来如能躲过灾难,重新出头,那么先生对我的大恩大德,无异于使死者复生,使白骨长肉,那时,我怎敢不努力学龟蛇那样忠心报答您呢?

祸且不测,敢望报乎?(同上)

——灾祸将要来到,我怎么还敢期望你的报答呢?

万家墨面没蒿莱,敢有歌吟动地哀。(鲁迅《无题》)

       ──千百万劳动人民饥寒交迫,死在荒野之中,怎么敢唱出悲声震地的哀歌。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韩愈《左迁至蓝田示侄孙湘》)

──我是想为皇上革除弊政,岂肯顾惜晚年的衰朽之身!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宋祁《玉楼春》)

──短促的人生中长恨欢娱太少,怎肯吝惜千金而轻视美人一笑?

君能除之,固当窥左足以效微劳,又肯讳之而不言哉?(马中锡《中山狼传》)

       ──您能够除掉它(狼),我本当努力为您做点不起眼的贡献,又怎肯隐瞒而不告诉您呢?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李商隐《锦瑟》)

──这种情怀,岂能等到今朝回忆,在当时就已经是令人迷惘茫然了?

10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往事怎么能回首,在(敌占区里)北魏皇帝佛狸祠前,香烟缭绕,充满一片乌鸦的叫声和祭祀时的鼓声。(此处“可”可以解释为副词“怎么”)

11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秦观《鹊桥仙》)

──柔情缠绵如水,相聚如同梦寐,归途中怎忍心回望那相会的鹊桥?

12  兀兀遂至今,忍为尘埃没?(杜甫《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

        ──孤独穷困,至今一事无成,又不甘心就这么默默无闻。

    13  对此空惭圣明代,忍教缨上有尘埃。(罗隐《汉江上作》)

          ──面对江上景物,徒然惭愧自己处在圣明时代,圣明时代怎么忍心使缚龙的绳子空闲着呢?

14  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鲁迅《为了忘却的记念》)

──怎忍心看着朋友们一个个被反动派杀害,愤怒地面对着敌人丛集的刀剑写下诗句。

又如:

可独终身数相见,子孙长作隔墙人。(白居易《欲与元八卜邻先有是赠》)

阮公惟饮酒,陶令肯羞贫。(李颀《送乔琳》)

气岸遥凌豪士前,风流肯落他人后。(李白《流夜郎赠辛判官》)

《书尧典》:“试可乃已。”《史记》作: “试不可用而已。”可云不可这,省文也。如《五子之歌》:“虽悔可追。”言虽悔不可追,亦省文也。又李义山诗:“可要昭陵石马来。”又云:“此情可待成追忆。”又云:“可在鹦鹉洲。”方雄飞诗:“栖身可在深。”此可字,何辞也。可要,犹云何用。可在,犹云何必。(〔清〕刘淇《助词辨略》)

杜子美诗:“甘从投车害饮,肯作置画邮。”肯,犹云不肯,省文也。(〔清〕刘淇《助词辨略》)

《书盘庚》:“予敢动用非罚。”《酒诰》:“矢引曰其敢崇饮。”此敢字,犹云岂敢,省文也。(〔清〕刘淇《助词辨略》)

杜诗:“忍使骅骝气凋丧。”此忍字,犹云不忍,省文也。(〔清〕刘淇《助词辨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