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年过“淡”了的是我们的财富心!
(2009-02-03 21:08:10)
标签:
箩筛灰姑娘风俗灰坑年味不丹王国休闲 |
分类: 职场生涯 |
现在,大家都在慨叹过年“传统习俗少了、人情淡了、钱味重了”,春节再也不是以前的春节了。从某网站一份最新的针对09年春节过年的调查结果看就很能说明问题。
你们家过年气氛浓吗?(本次调查共有1828人参与投票)情况如下:
1、很浓,过年就是不一样。 441票
2、淡,跟平常团聚差不多。 643票
3、太淡了,过得非常无聊。 744票
过年,曾经是那么让人心跳、让人憧憬、让人渴望的时光。贴春联、放鞭炮、走亲访友,或携幼扶老,在热闹的人群中放声欢笑,每每这一时刻,浓浓的亲情,便流荡在房前屋后。但这一切,正在逐渐淡去,是外来西方文化的冲击?还是传统文化的丧失?抑或是人们在忙碌的生活中渐渐变得冷漠?
记得小时候农村过春节是一年中最期待也是最开心的时光:先是春节前的父母亲添置年货和帮我们购买新衣服就是件激动人心的事情,记得有一年身为裁缝的二姐购买布料帮我做了一件墨绿色的军上装,这可是我心仪已久的仿解放军服,除夕那天我就早早的穿上了,在小伙伴中间长长的出了一把风头。腊月二十四是小年夜,也是家家户户大扫除、沐浴净身以祭祀灶王爷,欢送其到天庭汇报人间万象的日子;这一天就是大年的正式序幕了。接下来的几天会有很多节目,如村里每年都要组织人员敲锣打鼓的给参军的光荣家庭每家每户的发慰问品和春联、年画等,而这一刻也是我们小朋友一路尾随着慰问队并对“军人”由生敬仰的时刻;在我们苏北农村还有一种习俗叫“请灰姑娘”,就是在春节前(具体哪一天我也忘了)某一天的晚上,由几位未婚女子在灰坑(农村烧草做饭后的草木灰集中倾倒的地方,可作为农田的肥料)前祷告(祷告词忘了),然后恭请“灰姑娘”(主管灰坑的民间神灵)到祭祀的房屋里,在屋里摆放好的一张大簸箕(农村里用于晾晒谷物,直径1.5M左右圆形竹编器具)上铺上一厚层面粉并摸平,由一位相貌端庄并在同伴中有威信的女孩作为“灰姑娘”的代表,手拿筷子或箩筛,一边祷告,一边由围拥着想要占卜自己婚姻、财运或其他方面疑惑的左邻右舍提出自己的问题请“灰姑娘”预测。如果是简单的二选一问题,则以两个女孩手指搭在其两侧平衡点的箩筛是否“点头”为“是”或“否”回答;而对于复杂的问题,则以手拿筷子在平坦的面粉上“颤抖”出的图形做解释。当然,实际的场景远比我现在零散的回忆所写的要神秘和虔诚。接下来的镌刻画纸、写春联、贴春联、除夕守岁、放鞭炮、扭秧歌、耍龙灯、舞狮子、踩高跷等具有浓烈民族传统文化的春节公众仪式与集体活动;邻居和亲友的拜年、走亲访友、压岁钱与红包、小伙伴的游戏等,一直到正月十五的元宵花灯,大约二十多天的时间都处于祭祀风俗的体验、兴奋和期待之中。甚至过了正月十五仍然是意犹未尽。
童年的时光永远是美好的,但自从成了家并迁居到上海后,“年味”的感觉是一年不如一年了;即便是有了孩子也是如此。在缺乏温情的钢铁森林中,没有了祭祀活动、没有了所谓的风俗、也少了很多的走亲访友和拜年;不必添置新衣服、也没了解馋之念;不再有兴奋,更没期待。我已经成了一个高度商业社会的理性经济人,把春节作为长长的假期,睡觉、看书、上网、陪孩子玩;回顾刚过去一年的得失而难以悉怀、构思下一年的设想与行动而心情沉重;甚至为已过去的一次投资失误而懊恼不已,在隐约的患得患失中渡过这样一个又一个春节。于是,春节在我们成人的眼中变得越来越平淡、无聊了。
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到了春节“年味”的问题,都市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社会竞争的激烈,使许多人对“春节”这个产生于中国传统农耕时代的节日显得有些淡然,由春节而繁衍出来的许多风俗也不再去遵循。农村过年的气氛比城市里更热闹,更有味道除了各种民俗保存较为完整外,关键是大家非常淳朴,参与非常踊跃。正是这种对传统文化风俗和活动的参与,传统春节的氛围才得以延续。在这方面,我们的邻国不丹王国就很有意思,可参见本人的另一篇博文:不丹王国的“慢活”模式!
当我面对着电脑屏幕又一次沉思在童年的春节与现在的窘境时,忽然有点忐忑不安起来:我们这一代尚有父母和哥哥姐姐领着我们参与和体验了富有传统文化和历史风俗的春节,所以我们现在可以回味与追忆,可以比较浓淡;那我们孩子的春节呢?我们现在所带给他们的只是红包(与过去的压岁钱有内涵上的差别)、鞭炮、玩具、动画片和春节期间大街上簇拥的人流;当多年以后他们成年时,面对那时的现状,他们连对传统春节的回忆都被无情剥夺了。这可能就是所谓的文化断层,而这一切正是我们自己造成的,就是现在!
所以,明年我一定带我的女儿回老家农村过年,让她全程参与农村春节的祭祀与风俗活动,尤其是“灰姑娘”的占卜;不管她是否灵验,也不管我牛年的投资收成如何,因为,我不能剥夺女儿享受传统春节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