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黄璐璐“走近《一代艺术大师》闻忠先生”有感——

读黄璐璐“走近《一代艺术大师》闻忠先生”有感——
崇明作协会员黄璐璐出于崇拜艺术、敬畏艺术的一颗赤诚之心而为德艺双馨、荣获诸多国家级荣誉称号,在书法界享有盛名的诗文、书法大师闻忠先生倾力撰写“走近《一代艺术大师》
闻忠先生的艺术成就早就上过央视专题节目,获得过多项“国字”级头衔和桂冠,这是有据可查的客观事实,不容置疑。他的书法艺术作品价值、观赏价值、收藏价值为国内外名家青睐。但“墙内开花墙外香”,比起外面的赫赫名气,闻忠先生在崇明本土的影响力反而很“局限”。
闻忠先生做人低调,做事踏实。尤其在书法探索、继承、发扬方面,不求名利,只求上进,默默耕耘,力求写出精品、珍品。正是他甘愿默默无闻的处事风格,不事张扬的诚朴品格,务实求真的实干精神,坚守底层的平民本色,本地人才反而忽略了他,轻视了他。
所以,宣传、推广闻忠先生的艺术成就、艺术人生显得尤为重要、必要。因为闻忠先生的艺术成就是崇明的光荣,是崇明人的骄傲。本地人不宣传谁宣传?宣传他是宣传故乡的荣耀,宣传崇明的文化自信。我们要让金子光芒四射,而不能刻意将他埋没。我们更应该要保护他,鼓励他、培育他,让他更上一层楼,在艺术的殿堂上花开四季,香溢八方。同时,我们还要挖掘、发现更多像闻忠先生一样的艺术大师,为崇明文化品牌走进国际艺术殿堂推波助澜,这是崇明人应该有的大格局、大胸怀、大视野、大包容。
说到地方品牌,其中大有文章可做。崇明要大发展,大突破,就需要大出名的品牌来支撑——特别是文化艺术品牌。一个地区、一个地域,有了含金量高的文化艺术品牌,才能凝聚人气,才能打通流量,才有资源被吸引进来,才有经济的大飞跃。可以肯定地说,一个没有知名品牌的地方,一定是经济落后的地方。

从这个角度审视问题,宣传崇明本土文化艺术,让它成为具有本地特色的文化品牌,就会产生意想不到的品牌效应。现在许多边远地区由穷致富的经验就是靠推出地方特色品牌来吸引,成为中外游客打卡地,成中外商家的投资地。要做好这项工作,不仅是崇明文人的责任,也是崇明各级领导的责任。
所以,重视品牌效应、品牌建设,是有战略眼光的人才做的。
但是,任何品牌不是简单地模拟出来的,而是像发现金子一样需要挖掘出来才发光。所以,让一个才华横溢的人真正发挥它的功能、长处、优势,对社会、对国家有益,需要有人宣传、造势、推广。也需要自己坚韧不拔的自我推荐。这世上,有多少“怀才不遇”的人,直至生命尽头,都默默无闻,就是没人知道他的才华被适时运用,浪费人才是最大的过错。当然,做品牌要预先评估,像崇明的“环球自行车赛”、“花博会”,它产生品牌效应了吗?是赢利还是亏损?由知名度带来的长远利益是多少?崇明是小地方,亏不起。
由此看出,黄璐璐竭力宣传闻忠先生,就是当做宣传崇明的文化艺术品牌来做的,意义非凡。从另一个角度看,崇明多一个当代“艺术大师”,就多添一份崇明的光彩,也是崇明文化传承、发扬的标杆,影响久远。
但是,一个黄璐璐宣传闻忠先生其力度远远不够,我希望(我是普通人,没有这个号召力)更多有能力、有名望、有责任感的崇明文人墨客,客观、公正地宣传闻忠先生的艺术成就,也是一种责任和使命,对于崇明在全国各地的排位——文化艺术竞争中取得一席之地具有重要意义,对发扬崇明文化、民族文化、民俗文化有重大的推动作用。如果一个地区的文化艺术被边缘化,也就意味着经济被边缘化,那就“出局”了。这不是耸人听闻,看看当今社会发展的全貌,笔者的话不虚。
黄璐璐属于“大器晚成”的本地作家,在崇明作协会员队伍中,算是一名新兵、小兵。崇明作协是崇明秀才的集结地,是海岛文人的制高点,是藏龙卧虎的新“兰亭”。能有资格踏进崇明作协的门槛,都是文采飞扬、作品丰硕的佼佼者。黄璐璐能从中脱颖而出,小兵敢写大师级的艺术生涯,艺术天地,并且金句连连,经典不断。通篇文字精炼、精彩、精确、流畅,充分展示她多元的社会实践,丰富的知识积累,扎实的文学功底和非凡的文字驾驭能力。难怪她的处女作——长篇纪实小说《空港魂》一经问世,便好评如潮。从这一点看,黄璐璐在崇明作协队伍中虽然是新兵、小兵,但她用看得见、摸得着的实际行动来证明自己能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种自信来自其十足的底气,来自其百倍的信心,尽管她自己不会想、更不会说,但我从她的字里行间喷发出来的张力和动力,立即触摸到、感觉到一个文坛新秀已经诞生。
上图为黄璐璐的长篇小说《空港魂》
说实话,专访大师的文章不好写。写好了,不仅为大师扬名四海,赢得一片叫好声,若写砸了,受损的不仅是大师本人,作者也难免被吐槽,事与愿违,得不偿失。但黄璐璐自信文章写得有血有肉,有声有色,便向本地最负盛名的某内部刊物投稿,不料被退回。但她不服、不甘、不屈、不灰心,继续向影响力更大的网络平台《心语》刊物寄稿,想不到立即被采用并推送头条。一篇走红,迎来一片喝彩声!这是不是也叫“墙内开花墙外香”?
造成墙内开花墙外香的现状有多种原因,其中文人相轻、有眼不识金镶玉、缺少伯乐是主因。否则,韩愈不会说“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名句。一千多年前就有此现象,到了信息时代还这样,见怪不怪,甚至更甚,文化艺术有其光荣历史的主流一面,而那“支流”陋习的一面依旧不改,不仅不改,还将顽固地继续下去。
黄璐璐专访闻忠先生的文章,真实、生动、到位。她不以哗众取宠诱人,不以玩弄辞藻示强,不以夸夸其谈显摆。而以她直接采访大师的第一手资料作为基础,写出了人物的高度、深度、广度、厚度。加上作者出众的文学功底,天量的词库储存,娴熟的文字表达,游刃有余的语言魅力,信手拈来的精彩段子,纵横捭阖的时空跨越,历史名人与当代大师的链接与镜头切换,把闻忠先生的形象塑造得既丰满又可信,也把读者的情绪调动起来,吸引过来,与作者共鸣,与文字同舞,彰显作者的写作才华已达顶流,其文学造诣与闻忠先生的艺术成就非常匹配,相当一致,相得益彰。虽然这是两个不同领域的呈现,但艺术到了一定境界,都是相通的,就像音乐与建筑(凝固的音乐),舞蹈与美术。
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黄璐璐手中有利器,创作此文,一键搞定,厚积薄发,一鸣惊人。但“一键搞定”的背后,是她辛勤付出的结果。
说良心话,黄璐璐的这篇“专访”,其写作风格,文章立意,内涵品位、宏观视野等,堪与其他文学大师媲美。若有重量级大师推荐,可以在大报、热刊上发表。但她不在这个圈子,很难冲破围墙,奔向更广阔的天地。
我希望她很快遇到伯乐,碰见贵人,助其腾飞,网红荧屏。
我也曾知道闻忠先生在书法界有许多令人耀眼的光环,但我只是崇拜大师,自感望尘莫及,没有能力宣传他。
黄璐璐敢为人先,是有底气、勇气、胆略、自信的表现,值得我敬佩、学习。
张汉涛2024.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