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收到施兆章老师的两部新作《两地书》和《心河恋》。其中
《两地书》的序言由我为其捉笔。现将“序言”再次全文发表,以助读
者对《两地书》有进一步的认识和喜欢。另,《心河恋》的故事情节与
《两地书》有异曲同工之妙,可以说是姊妹篇,因此,我的这篇“序
言”同样适用。(张汉涛
2020年3月14日)



序
为现代版情书——《两地书》唱赞歌
张汉涛
倾注了兆章老师半生心血、两年辛苦、一往情深的《两地书》终于要出版了。这部二十余万字的著作,是一部情书,一首长诗,一曲心歌,它最早以《心河恋》的书名发表在新浪博客上,可以说是《心河恋》的续集。故事因《心河恋》的女主角雷丽而起,在改革开放的年代里,她一人独闯闽东,开了一家公司,与网络结缘。一个偶然的机遇,看到兆章在博客上发表的诗文,由此取得联系,两人诗来文往,在一年的时间内,各自写下了近百封情书包括诗篇,现已结集成册取名《两地书》。
正是网上的奇遇,其中有西湖的一次邂逅,烙下了一生的记忆,诞生了一本情书。难道真是前世的爱,延续到今生的情?这不是冥冥之中的因果吗?否则,茫茫人海又怎么会偏偏遇到你呢?正如有一首名诗写道——
前世,我频频回眸,挥别的手帕飘成一朵云。
今生,我寻觅前世失落的足迹,跋山涉水,走进你的眼中。
我只有频频回首,像飞蛾扑向火。
可以不计后果,可以不要理由。
……
《两地书》中的男女双方正是用“不计后果,不要理由”的痴狂,如胶似漆地进行书(诗)信往来。我是第一时间有幸在新浪博客上品读了这些精彩的篇章并为此拍案叫绝。作为文友的我,表示由衷地高兴并热烈地祝贺该书的成功出版。
按兆章老师自己的说法:我写的就是情书(诗),谈情说爱,人之天性,每个人都需要。这与徐志摩的
“没有女人,哪有生活?没有生活,到哪里寻找诗、寻找美?”如一个模板中复制出来样板。是的,我们看到,大名鼎鼎的民国才女、新中国国徽设计者林徽因与蓝颜知己徐志摩、金岳霖以及国画大师徐悲鸿的夫人蒋碧微与情夫张道藩的情恋史、通信录早已成为经典情爱、情书公诸于世,并成为爱得死去活来的经典流传至今,兆章的《两地书》虽暂无名望,却谁敢贸然妄断今后不会出名呢?他的《两地书》完全是纯洁无瑕、真情实意的抒发,具有东方人高尚情操的传统美德。它一方面不沾一点纤尘,不带一粒浮土,不近半丝杂念,不附分毫势利;另一方面却又是凡有七情六欲、食人间烟火的男女最接地气的真心流露。一句话:既圣洁高尚又平民普通,它是情感世界中的一座精神宝塔——因为有情而使生命格外精彩,因为有爱而使生活无比灿烂。这样的情书,难道不值得流传吗?
关于情书的描写,古今中外的传奇、天上人间的神话都有,实在是太多太多了,举不胜举。罗密欧与朱丽叶,梁山泊与祝英台,白娘子与许仙早已深入国内外广大民众心中。最早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汉代,一个戍守边关的军人和爱人通过竹简传递的忠贞爱情(详见已经出土的《流沙坠简》)就令人非常感动。现代文化达人周作人六十年前就作了考证并写道:翻阅《流沙坠简》时,感其情,故有“琅轩珍重奉春君,绝塞荒寒寄此身。竹简未枯心未烂,千年谁与再招魂”。而金末元初著名文学家元好问一词中的那句“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成为金庸小说中引用最为震撼的经典名句。为情皆能死得,还有比这更甚吗?
我不能说兆章是有意模仿或者钟爱古人、先人、前人的情恋、情书(诗),但我可以肯定地说,《两地书》中男主人公在失偶后的一段情恋史——在悲痛欲绝、寂寞孤独、空虚无助的时候,苍天(网络)为他安排一位才貌双全、倾城国色的女子,如仙女般地进入他空虚、失落、绝望的精神世界。于是,犹如久旱逢甘雨,干柴遇烈火,立即用键盘表达情,以鼠标传递爱,管它身份年龄差异,休问城乡环境悬殊,双方一个劲儿心动、情动,互敬互慕,互掏肺腑,撕心裂肺地恋上了、爱上了!
相比那些大人物的婚外情都能一致公认上得了殿堂并流传千古成为经典、美谈,作为乡村教师的兆章用倾注真情、发自肺腑写就的《两地书》又有什么可以非议或者妄自菲薄呢?虽然不能与前辈文人的名望、名声、名气比肩,但 “小人物”的情怀、情恋、情爱更能体现普通大众的情感世界。
从广义上看,“情与爱”就像艺术、音乐无国界一样,都是相通的,从国王到平民,从富豪到乞丐,从文豪到文盲,甚至从强盗到无赖,哪一个没有情?哪一个不想爱?即使“四大皆空”的佛门弟子,也难说都修成了“六根清净”严守清规戒律的清教徒,藏教活佛六世达赖仓央嘉措曾经这样写道:“住进布达拉宫,我是雪域最大的王。流浪在拉萨街头,我是世间最美的情郎。”活佛尚且如此,何况凡夫俗子? 只是受文化层次不同、修养不同,身份地位、环境不同,抒情方式各异,因而结果、结局不同而已。《两地书》中的男女主人公都是才华横溢的俊杰,又是多情种子,擅长想象,喜欢浪漫,追求真爱,情感世界超级丰富,情调色彩分外饱满,表达能力非同一般,远非普通男欢女爱中那种世俗、庸俗、势利之辈可比。
我们常说“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但你能跳出亲人情、朋友情、恋人情、战友情、阶级情甚至婚外情的范畴吗?不能!可以这么说,人类的情,初始于自然,起源于本能,发展于后代。所谓“人之常情”,就贯穿于方方面面,融进了上上下下,没有情,人类的进化、进步、文明就难以繁衍、传承、发展。
《三字经》中第一句话就是“人之初,心本善”,“善”是用情的基础,没有“善”作为基础的情,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情。当我们看完《两地书》后,你就会引起共鸣,得出同样的结论。
《两地书》中男女主人公共写了186封信、186首诗,有点像《红楼梦》的写作风格:一个章回一段爱,一桩故事一番情,一段文字一首诗,缠缠绵绵,难分难解。虽然环境不同、年代悬殊,但整体的氛围和场景,却活脱脱脱复制了那阙《枉凝眉》中唱的:“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到头来只落得:“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这里的每一封信、每一首诗,所要展现的全部情感内容就是《枉凝眉》中的心灵画面和内心世界。那每一封信中表白的爱意,让人心潮激荡;每一首诗中抒发的浪漫让人热血沸腾;每一段文字掏出的心扉荡人心魄;每一句关爱的话语暖人心怀。相比于三十年代文学巨匠、文坛旗手鲁迅《两地书》中和许广平无话不谈到“上厕所”等细节丝丝入扣,兆章的《两地书》大到家国情怀的豪迈,小到窃窃私语的坦荡,充分展示了主人公全方位、全要素的情感历程。作者文笔潇洒、文采飞扬的特色,真是写不尽情深意切,道不尽甜酸苦辣,诉不尽依依不舍,掏不尽缠绵悱恻。这里,我选择其中的两封信和两首诗,看看主人公的情有多浓,爱有多深——
大哥!如果没有你,我好象失去了一切。再好吃的饭也难咽,再好听的歌也变调。阳光仿佛失去了往日的明亮,月儿也似乎没有了以前的抚媚,风儿更没有以前那样柔和……。
小妹!你在哪里?我在日夜想你,想你的分分秒秒里,在听风中飘扬的经幡轻轻地倾诉着人间的愁肠,抒发着人间的万般无奈,可我还要静静地想你,静静地守在月光里想你,伸手采撷几束夜风,把它放在我跳动起伏的肺腑,和着浓浓的相思度过这漫漫的长夜……
小妹的诗:
梦里烟霞纸上寻,倚灯孤影逐星沉。
雨连春草缠绵意,露结秋花寂寞心。
大哥的诗:
夜阑人静常思情,佳词美句易消魂。
萦回梦绕情无限,高山流水识知音。
笔者对此简评:书信互动情无限,诗章唱和爱不尽。两心相印达天涯,一生追梦到海边!
如果说世上真有“情圣”,我敢说,《两地书》中的主人公就是其中之两位。看情书,能让你蠢蠢欲动,激情燃烧,代入感强烈;品情诗,能让你浮想联翩,似梦是幻,仿佛身临其境。不要以为情书、情爱只是年轻人拥有的专利,当你看了《两地书》之后,你会发现:真情、纯情、恋情没有年龄差异之分,没有距离遥远之隔,没有门户偏见之说,只有“三观”一致,只有互相仰慕,只有情投意合。“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无论人在哪里,两颗心脏时刻跳动的频率永远在一起。这个世界、这个人间,只有真情搭建起来的友爱、友谊、友情才能焕发出无限美丽的光芒——情就是这个世界最美、最应该歌颂的主题。
兆章的《两地书》,通过诗、信的表现手法,体现在作品里的是一个“情”字,一个“美”字。围绕情展开,突出美收官,把情书的境界推到了极至,使作者的文字美与情人的心灵美、容貌美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阅之不尽、赏之不竭的动人画面,让读者分享真情、真意、真心带来的精神套餐,并不由自主地与主人公一起舞动起来。
文学家总把情爱当作揭示人性善恶的主旋律来描写和评判,把情爱当作生活必需品来渲染和歌颂,当我看了《两地书》后,对此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和认识。
《两地书》把时光当作月老,将季节看成红娘,借节日寄予相思,揽胜景吟诗作赋,把情融进了四季——让春的花更娇、夏的荷更艳、秋的桂更香、冬的梅更红,并化作万缕情丝驻进双方的心底。真是——爱浓时陶醉在情海,情深时跌入爱河,梦幻时想入非非,遐想时如度蜜月,疯狂时欲与共眠,渴望着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作连理枝……尽管这些美好心愿都是求而不得,皆是相由心生,但虚拟中的诗情画意、浪漫色彩把男女主人公带进了伊甸园,享受着神仙般的快乐。同时也使得看似寻常的《两地书》起到了情景交融、一咏三叹、回味无穷的艺术效果。
《两地书》中的主人公,隔着山河,越过时空,不靠鸿雁传书,不靠信使投递,而是靠神奇的互联网,把远在天涯海角的两个人、两颗心紧紧地牵系在一起,进行心与心的交流,情与情的碰撞,激起的火花光芒四射。这是一对精神恋人、梦中情人、红颜知己,却比真实的夫妻零距离接触更感动、更纯洁。今天,信息化、多媒体、互联网、智能手机(QQ、微信)彻底颠覆了传统认知,它能把世界缩小,能将距离拉近,能使双方面对面聊到海阔天空,由此催生出来的现代版《两地书》,通过互联网平台,可在瞬间连接世界,能在当场隔屏互动,能心与心传递情爱。就在我起草此文时,作者兆章通过微信告诉我,他刚与本书女主人公雷丽连续视频聊天了173分钟,直聊到手机没有电!我的天哪,将近三个小时连续网聊,而且据他说,这是他们每天晚上的“必修课”!太惊讶了,普通情商的人根本无法理解“为情”能不顾一切乃至疯狂到不可想象的程度,这从中到底能获得了什么呢?一般人确实无法理解。也许,审美情爱就像审美(鉴赏)一件艺术品一样,比如希腊神话中的维纳斯,被雕塑家塑造成光着全身、性感十足的女神,
这在西方人的审美观中是圣洁的女神,完全被接受,但在东方人的眼中——除了艺术家的鉴赏外,大多人却认为这是亵渎了爱神。这就是说不同的审美观会得出截然相反的结论。在这里,我们敬佩艺术家的审美眼光,但也不能因为有人排斥而剥夺他们审美的权利。
我们从《两地书》中看到,男女主人公延续了十多年的爱与情,还能一如既往地做到如此强烈的保鲜保质,还能义无反顾地执着追求真爱,我敢说,在茫茫网海里,在亿万网民中,兆章与雷丽是独一份。而这时空的跨越,这速度的惊人,更是前人望尘莫及——信息化社会给人带来的意外惊喜和精神享受实在超乎想象,因而要感谢这个伟大时代造就的高科技,更要赞叹这部现代版的情书——《两地书》所达到的情爱峰值给读者带来的震撼力和感染力。
当然,任何事物都有两重性,当《两地书》中的主人公,爱得死去活来而不得,情深无限而难近,难道只有快乐没有痛苦吗?爱之深而不得,痛之切而难解,古往今来的多少情痴几乎都是这样的结局,即使活佛情圣仓央嘉措也没有逃脱悲惨的命运(24岁被谋害,是政治牺牲品还是其它?),但前人既然为情可以死得,后人痛一点、苦一点又算得了什么?
《两地书》的结尾,正如女主人公雷丽所写:这注定是一个无言的结局,就像上面写到的那句“心事终虚化”,也正如仓央嘉措曾留下“人生若只如初见”,最好是“不如不相见”的名句,那么无言的结局,心事终虚化,不正好是一种深藏皈依的禅意吗?留着禅意与悬念的情爱,可以悟出一辈子美好。而男主人公兆章则把这份情融进了美妙的时光,寄托给四季轮回的岁月,藏在回味无穷的心底,虽没有结出“有情人终成眷属”的果实,但我认为,没有结果,花正绽放,正应了佛祖玄机,不要为此遗憾。谈情说爱的精彩纷呈,更能折射出情书芳香四溢、无以伦比的无穷魅力。所以,结果不重要,享受过程的美好才是情书完美的结局。
《两地书》的文学价值在于——追求真善美和做人的崇高品质。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掌握情有适度、爱有底线的原则,莫要做走火入魔的情痴,休要当极端疯狂的爱神。
不过话又说回来,既然是自己认准的情,就该走自己的“情路”,让别人去说吧。你可以紧随《两地书》的节奏,演绎属于自己的恋爱观与爱情史,你也可以独创新意,书写更加与众不同的情书。
世上的道理千千万,是非黑白很分明,唯有一个“情”字的对与错最难说得清。不同观念的人,有不同的爱情观,有不同的情恋标准:有东方式的传统美德,有西方式时尚开放,有颠覆了爱情共性的奇葩,真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两地书》表述的只是其中的“一理”,理在“情理”之中。
最后,我希望这部现代版的《两地书》能对当代社会起到积极向上的引领作用,使恋人情、亲人情、朋友情走上正确的轨道,真正做到情爱真心,恋爱纯洁,让世界更和谐、更美好。
(2021年11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