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四面山麓江津柏林镇双凤场,暗藏着一座占地两万多平方米的神秘庄园———会龙庄。
昨天还在车上,就听驾驶员说起了会龙庄。他说,清晨起来就开门的话,一直到吃早饭,也把会龙庄的门开不完,可见会龙庄之大。
六月十八日,我们去参观了神秘的会龙庄。从柏林镇双凤场新街步行3分钟,沿着弯弯曲曲的田间石板路,即可到达会龙庄。在漫天大雾中,青瓦白墙的大型建筑群,座落在农田、林木间,虽然若隐若现,但是显得气势恢宏、颇有霸气,仿佛更增添了它的神秘感。
大雾弥漫会龙庄
会龙庄坐西南朝东北,复式四合院布局,总占地面积20468平方米(约30.7亩)。庄园内共16所院落、202间房、308道门、899个窗户,虽多而不乱。山庄是一个由328根石柱擎起的石木结构建筑群。
会龙庄西面,矗立着四株当地很少见的参天古楠木,每株直径都在一米以上。

会龙庄
参天的古楠木
一对石狮子守护在庄园大门两旁。门楣上悬挂的黑漆匾额上“会龙庄”三个红色大字赫然入目。

会龙庄 大门 石狮及匾额
迈过大朝门,推开庄园厚重的木门,重重叠叠的三重院落就在眼前。全部建筑均分隔成上下两层。安放在大厅的一扇精美的仿古木雕屏风使敞开大门的庄园被屏蔽在外来者的视线之外。

会龙庄 精美的木雕屏风
屏风遮挡了会龙庄的大厅
出了大厅,进入庄园的第一个大院落。宽敞的石板铺就的院坝犹如一个可容纳数百人的小广场。在院坝的四角,四个安放成正方形的精雕细琢着浮雕的圆形石墩引人注目。这就是传说中的华表底托遗迹。
传说中的华表底托
华表底托的石雕
据说这里院中曾立四座华表,没想到,当地一穷秀才向清廷举报。为免灾祸,庄园主人忙将大堂房屋降低7尺,并将华表埋入中庭地下,只剩下四个石墩在此。
院坝的两侧分别是两口长方形的大天井。据管理人员介绍,会龙庄有大大小小的18口天井。天井既是庄园的采光设施,又是庄园的排水系统。我们来的前两天江津地区连续几天降雨,可是在天井里看不到一点积水。几百年来,会龙庄的排水系统,无论遇到多大的洪水,从来没有失效过,院内从无积水。
这个院坝又是一个娱乐场所。刚出来的大厅的二层是一方规模恢宏的大戏台,戏台的前沿雕琢了《红楼梦》中的人物和故事,虽然在文革期间被毁,仍能依稀看出一些痕迹。戏台,彰显出了主人家当年的阔气。

会龙庄戏台
连着戏台两侧的是贵宾看戏的长廊,仔细观察,可以发现面对戏台右边的栏杆略高一些,那是为了遮挡足不出户的女眷们真实面容而特制的,这道长廊也就直接通到女眷们的闺阁绣楼。
庄园第二进院落大厅正中是常年紧闭的八扇木门,只有极为尊贵的客人光临,才洞开大门。大门上方高悬着康熙的御笔题词“祖德流芳”。

会龙庄 康熙题词的匾和八扇中门
绕过屏风, 从旁边的边门进入第二进院落。
会龙庄第二进院落及天井
第二进天井的东南方有一个水池,水池里养着金鱼,石墩上摆放着种满鲜花的花钵。曾经115年不遇的大雨,池水也不涨不落。不论天干大旱,它又从未干涸过。无论大雨大旱,池水始终保持在一定的水平线上。会龙庄除庄外有一水井外,没有其它水源,不知庄园水池内常年不枯的池水从何而来。
一座建筑在水池拱桥上面的精致亭子,曰鸳鸯亭,是女眷们游玩的处所。

水池、拱桥、鸳鸯亭
拱桥的桥体是空心的,桥面的正中有一块活动的石板,遇到紧急情况,撬开石板,就可钻进去,里面足可容纳四十人左右。在靠近水面的位置有四个极不易被人察觉的小孔,既是气孔,又能汲水,使得藏身在桥里的人至少能安全地隐藏七天左右。
于中堂天井旁往里走,经过几重院落登上绣楼,此楼原为会龙庄女眷居所。二楼全部木墙、木地板,但少有人知绣楼的一面墙壁中有夹墙。夹墙有近一米宽,平素用来藏贵重之物,更重要的用途则是抵御土匪的抢夺。如果土匪强行进入会龙庄,女眷和老人、小孩可进入夹墙暂时躲避匪灾。管理人员说,夹墙十分隐蔽,绣楼上曾住有多位学校老师,多年后老师无意中发现,墙内的夹墙竟通遍整座绣楼。

会龙庄带有夹墙的绣楼
会龙庄内有一座修建于民国时期的五层碉楼,高38米,号称西南最大碉楼。碉楼每层楼设有不规则的漏斗状枪眼和遮蔽式小窗。一层碉楼大门后还有一间密室,用于扼守碉楼大门,可谓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登上碉楼顶层,木质阁楼四面临风,视野开阔,可观周围四方景色。

会龙庄碉楼
整个庄园规模宏大、气势磅礴,满园亭台楼阁曾经全是雕梁画柱、绘彩描金。正屋屋顶精美的木雕,采用的是双面的镂空雕刻技艺。可惜的是这些精美的木雕大部分被毁,就连楼板也大多被撬下改作课桌板凳。

会龙庄又一进院落——会龙轩
会龙庄房梁上的彩绘
会龙庄房梁上的木雕
会龙庄窗棂上的木雕
会龙庄巨大石柱底托上的浮雕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