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Y1M25D 幸福在童年的影子
(2010-03-11 13:45:02)
标签:
教育家庭柏辰 |
分类: 1-2岁 |
——读《活出全新的自己》后感
《活出全新的自己》,一个太过于心灵类的书名。如果只是这个书名,在书架上看到,我没有想看的冲动。因为,心灵类的书,太过于直接,或太过于口号和说教,会觉得反而没有那么“心灵”了。出于同事的热心推荐,我看了这本书。一天半时间看完。心里面,甚是觉得舒贴。是的,是舒贴。
摘抄书中我个人最为认可的一个观点:
我们的身心灵如果用一栋房子来比喻的话,我们的身就是房子的框架,也就是结构本身、硬件的部分;而心,也就是我们的思想、情绪、感受等,就等于是房子的装潢、色调、家具等部分。就房子本身来说,最重要的是什么呢——空间。没有空间,人无法住进来,东西也没有地方放。更重要的是,一个房子的空间感,决定了这个房子是否让你有舒适的感觉。
而房子的空间,在这里就可比喻为我们的心灵。现在,让我们看看这个身心灵与房子的比喻:我们的身体不健康,就像房子的结构、框架有问题;心理如果不健康,就像房子装修的品味很差,而且塞满了垃圾——各种负面思想和情绪,那么这个房子的空间就无法使用,或是房子看起来就很不舒服,而住在里面的人一定也不会觉得舒适、开心。
同样的,当我们的心里充满情绪性的垃圾,每天都在抱怨,不知道感恩、欣赏我们所拥有的事物时,我们的内在空间就会很小,难怪我们觉得很不快乐、很不舒服。但,如果没有空间,也就是说,你不注重灵性的培养,那么这个房子还是让你住得不舒服。
多好的比喻。事实上想想,好像也是这么回事。当你把身、心、灵用这么简单的比喻来理解的时候,感觉中,好像说不清道不明的人生,也瞬间清清楚楚地分成了泾渭分明的三块,越是简单,才越是轻松。
在书中,提到了提升一个人灵性空间的一些活动,是这本书为数不多的这种列举式的讲法,因为不多,所以不反感,进而印象深刻。同样,摘录如下:
提升灵性空间的活动:
1、跟宠物或小孩玩(要全神贯注,而不是心有旁鹜);
2、与自己爱的人共度悠闲、温馨的时光(要全然地临在,而不是例行公事);
3、照顾自己养的花草、宠物;
4、聆听优美的音乐;
5、轻松地读一本让人回味或受益的好书;
6、清理自己居家的空间;
7、与大自然共处:去郊处玩,或是花点时间享受蓝天、白云、花草、树木等自然界的景物;
8、写东西(日记或部落格,与自己的内在有所接触);
9、做自己喜欢且需要投入创意的艺术创作;
10、可以放慢动作的运动(游泳、慢跑、瑜珈、太极拳)、
11、听一场好的演讲,并与主讲人产生共鸣;
12、欣赏艺术创作或表演;
13、宗教的修持;
14、静坐冥想。
所幸的是,这份清单上有部分的事情,是我现在正在做的,或是喜欢做的。如此很好。“全神贯注地和小孩玩”,列在了第一条。不难怪。一直觉得,当了妈妈之后,感觉心会越来越柔软,或者,是越来越柔韧。像是一根拉伸过度的弹簧,在不知不觉中恢复其原有的弹性。我原以为,这是一个女人当了妈妈之后自然的变化,却不知道,这种改变,是得益于和宝宝的相处。原以为,照顾一个小宝宝只是大人单方面的付出,但不知道,除了收获宝宝的成长和进步,自己在这过程中的心境中的变化,虽是无声无息,但也足可以受益良多。
通过书中主人公对于唤醒、疗愈与创造这个过程的参与,除了作为一个人自身的变化之外,我感受更多的是,这些人的偏差行为,或是不健康的心理,追溯其根源,竟然都是来自于其童年,来自于其父母和最亲密的亲人。那一会儿,我的心里只有一个声音,教育——于个人,于家庭,于社会,都是那最基础的部分。个人人格发展是否完整、家庭生活是否和睦,这些,都能在你的童年、在你的启蒙时期所受到的教育中找到源头。
和同事聊起这本书,聊到现在我们要给予宝宝们“有爱”“有自由”的童年时,都很有感触。八十年代初出生的这一代人,父母传统的教育方式大部分都非常严格。我们无法在一个自由的空间里玩沙玩水,身边“不可以”“不准”“打”“你要做个乖孩子”之类的声音太多了,听多了,我们就觉得我们理所当然要做个乖孩子,而不知道,在不知不觉中,我们有多少宝贵的天性被扼杀。正因为这样,我们这一代,绝对绝对不可以再给予我们的孩子这样的童年。同事问:“你觉得我们有那样压抑的童年是可悲的吗?觉得应该恨我们的父母吗?”我说,“是可悲。但我不恨。因为他们不知道。他们在以他们自己所接受到的方式、以他们认为好的方式教育着他们的下一代,希望他们成才,这是可以理解的。不是他们不愿意让我们有个快乐的童年,是他们不知道那样方式不对。不是不愿意,是不知道。所以,与恨不恨根本没有关系。”
同事的感触比我更多。她说,我们生的都是儿子,如果我们生的是女儿,做爸爸的,一定要做到,发自内心地欣赏自己的女儿,爱自己的女儿。为什么我要这样说呢?因为这种感觉我自己的体会太深刻了。如果这样的一份欣赏与爱缺失的话,这样的人就算步入了婚姻,对另一半也是没有安全感的。她会不停地制造一些小麻烦来引起对方的注意,其实她也想过平静而幸福的生活。但是,内心的不安全感和不踏实感太重。所以,父亲对于女儿的这样一份爱与欣赏,真的太重要了。
和书中所讲的几位人物代表一样,这一种,也是很有代表性的。我生的是儿子,现在他一岁一个月,超级粘妈妈。但随着他的脚步越来越稳,他会慢慢地离开妈妈的怀抱,他需要像爸爸那样,像男子汉一样的玩,像男子汉一样的疯,像男子汉一样的去玩沙玩水玩泥巴,像男子汉一样的……在这个过程中间,我肯定会笑着看着他一身泥巴粘着爸爸,看着他故意把一手的泥巴故意涂到爸爸脸上,我会哈哈大笑,而没有所谓的不再粘妈妈的失落。因为,这就是成长的过程,谁也改变不了,尊重自然的过程,享受自然的过程,有什么好失落的呢?
而且,做妈妈以后,我就很明显地感觉到,我的感受,不再仅仅是我一个人的事情。我希望柏辰以后遇事能冷静,那么我就不能在他眼前表现得很急躁;我希望柏辰能够积极好学,那我也不能消极懒惰;我希望柏辰能够有一个乐观豁达的性格,那我自己就会先做到拿得起放得下不斤斤计较……或许有人会说这样是不是太累,不是的,当你真的是这样一种心境时,不需要提醒,不需要督促,你自然会这样做,习惯,会成自然,会慢慢地植入你的行为方式中,这样的一个过程下来,不仅仅是看到宝宝在一天天长大长高,你自己的内心,也会在一天一天中变得丰盈柔韧。
最后,把我喜欢的这五个“与其,不如”摘抄下来,自勉。
与其锲而不舍、不断努力地付出,以达到你的目标,不如尽到本分之后就静观其变,学习接受结果的自然呈现;
与其什么事情都要立刻获得“是或不是、对或错、要或不要”的答案,不如学习稳坐在矛盾、暧昧、隐晦之中,耐心地等候正确时机出现;
与其一味地逞强好胜,不如学习接受别人的关怀和照顾,甚至接受“失败也是可以的”。人生其正的失改是一味地追求成功,最终却发现那都不是你真心想要的;
与其强求事情都要按照你所希望的方式发生,所以不断去控制周遭的人事物,变成了控制狂,不如让事情自然而然地水到渠成,学习包容和宽恕;
与其要求别人言行都要按照你的心意,不如对人多一份宽容和慈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