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求放心与沉住气包月阳的清水斋2022-12-1010:15发表于北京

(2022-12-14 09:26:12)
分类: 功友的文章

2015年3月29日,《儒家内圣修持辑要》刚刚出版时,老师在家中为读者签名

》》

那天我和明东等几人陪老师一起吃饭。吃了一会儿,我拿出笔记本,又向老师请教:老师,儒家说的“求放心”,就是把放逸的心收回来吧?

》》

老师的《传统修身法理》第二章《证悟学浅说》之第二节《证悟学的形而上探微》有一小节《“求放心”以立大本》。儒家修持,不仅要求在静修中证悟心体,而且注重日用中的养正,于悟前悟后,都强调人伦的修持。日用中养正包括养正气、扩四端、持敬、求放心等几个方面。其中“求放心”是立大本的重要方法。

《孟子》说:“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又说:“操则存,舍则亡,出入无时,莫知其乡,惟心之谓欤?”这里的“操”,即心“存”,就是“求放心”;“舍”则心“亡”(外出),即“放心”。

李二曲说:“放心”不一。放于名、放于利、放于声色、放于诗酒、放于博弈、放于闲谈、放于骄矜,固是放;即数者无一焉,而内多游思、外多惰气,虚明寂定之体,一有昏昧渗漏,亦是放;虽清浊不同,其为放则一。

李二曲这段话的意思是:所谓“放心”,有不同的类型。有把心放到名上、利上、美声和美色上、诗和酒上、博彩和弈棋上、闲谈上、骄傲和矜持上的,这些固然是“放”。即使上边这些都没有,如果内心多游移不定,外在又表现出怠惰,虚明寂定的本体一旦有昏昧或渗漏,也是“放”。虽然有清浊不同,但从“放”的角度看都是一样的。

老师在书中说:所谓“放心”,指心意之动,一是离开心自体的层面,一是离开了儒家规定的“天理”层面,总之离开了自己应有的主人位置。

“求放心”就是要心意处于主人位,行则“居仁由义,一循天理”,表现在做人做事坦荡磊落,发而中节,威仪、省察……有君子之风。

》》》

春节假期读这一段,有些不甚明了,于是向老师请教。

老师回答说:这个可以有两个解释:一个就是把放出去的心收回来,一个也可以说就是把心放下。两种意思。

老师的回答,显然与书中有所不同。我后来回味,老师大概是因机施教吧。

当时没等我再问,老师接着说:把心放下,放哪儿呢?意念往丹田一注意不就行了吗?

包:哦——

老师:“沉住气”,也是这个意思。沉住气跟“放下心”有相通之处,但不相等。

放心是从意识状态讲的,沉住气是从气上讲的。

明东插话:哦,层次不一样。

老师:再说这个“放出去”的心放哪儿去了,解释就不一样了。不存在从内向外或从外向内这个放。你离开意元体这个层次,就叫做放。有的门派,你离开这个门派的主张了,就叫做放。儒家呢,你离开这个仁义道德,就叫做放。

包:哦,那就是价值判断了。

老师:对这个问题,古人有不同的说法。对我们来说,你离开意元体了,就是放。因为意元体的气跟其他层次的气是兼容的啊,你一离开意元体,就跑到另外的层次里去了。儒家对此有一些说法,程颢说要让心回到自己“腔子”里去,腔子是哪儿呀?他是从位置上说的,那就不确切。但是古人那么讲呢,也能使修炼者能理解一点。

咱们呢,要没事就念那个n(英文字母n上加两点,下同)就行了。离开这个n,就算放了。发觉没念,就赶紧念,一念就又回去了。这个最简单,最省事。不要讲那么多理论。不是说正念正行正气吗,念这个n就都有了。

在场的另一位学生问:老师,这个n可以念的时间很长吗?念几个小时?

老师:念一辈子!

包:哈哈,随时都念,忘了就赶紧拾起来念。

学生:他里边一照还是亮的。

老师:都不要管,那些景象都不要管。就念这个n那个n真出的时候,什么景象都没有——说什么都没有也不准确,它里边有个特殊的情况,你平时没感觉到过。那个情况出来后呢,也不管它,还继续念。就行了。出什么情况也不理他,就只管念n。一直念到什么情况就明了了呢?念到清灵体。念它(n)就能直接到清灵体。到了清灵体就明了了。这个东西对不对啊?那时就明了了。到虚灵体都还不行。到了虚灵体里边它不动弹了,念都很精了,它里边一个整体了,我管它叫幽晰吗不是?幽晰再进一步才能到清灵体。里边就清晰了。到了清灵体之后,就可以不念n了。只要没到清灵体之前,都可以念n什么时候都可以念n

写到这里,我想起大年初一请教老师时,老师也谈到念n:静心念n,就能够让意元体显像,就能使意元体升华。我们念这个n,就是心体在声音符号上的表现。当你念n的时候就是那个体在念自己。你念那个n,就是在念体,这样念,和体就合一了。但是由于我们平时的习惯,没能去合,一念就容易“出来”了。如果念念念,念熟了,懂得“回去”了,用和体就合一了。

老师说:古人讲到了修“体”,但他们没有讲清用什么办法具体去做,我们把这个认识体的法和这个理都阐述得比较具体了。我们把体本身的物质性讲得比古人细致了,而且有了具体方法。这样就使得认识心体,就有了普遍性的可能性了。

》》》

【今日箴言】孟子曰:仁,人心也;义,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孟子·告子上》)

白话文大意:

孟子说:仁指的是人的本心,意指的是人走的路。放弃正道不走,放逸了本心而不知道去寻找,可悲呀!人们有鸡狗走丢了,还知道去找回来;迷失了本心的,却不知道去寻找。学问之道没有别的奥妙,就是找回那迷失了的本心罢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