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常用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2016-05-31 16:09:25)
标签:
教育 |
分类: 教学专栏 |
初中常用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一、“而”的用法和意义
1.连词,表示并列,相当于“又”、“和”或不译。
如: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2.连词,表示偏正关系(即表修饰),连接状语和中心词,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
如:余扃牖而居。
3.连词,表示假设关系,连接主语和谓语,相当于“如果”、“假使”。
如: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4.连词,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
如: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5.连词,表示承接关系,相当于“就”或不译。
如: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6.连词,表递进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
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7.连词,表因果关系,可译为“因而”。
如: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8、连词,表目的关系,可译为“来”、“用来”。
如: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9.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
如:而母立于兹。
10.“而况”即“何况” ;“既而”:不久,一会儿;“而已”:仅止于此、罢了; 「而后」才,方才。如:
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
二、“之”的用法和意义
A.代词,他,她,它(们)。
如:彼竭我盈,故克之。
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B.助词,的。
如: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
C.动词,往,到......去。
如: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D.作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如:何陋之有?
E.作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
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F.调整音节,无实义。
如:辍耕之(动词,到)垄上,怅恨久之。
G.用在主谓结构中,表示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如: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
H.代词,这,此。
如: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之二虫又何知?
三、“乃”的用法和意义
(1)表顺承,于是,就。
如: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
(2)表示转折,可译为“却”“竟(然)”“反而”等。
如: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3)表示事物范围一定的限制,可译为“才”“仅”等。
如: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4)表判断,是,就是,原来是。
如: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5)代词,你,你的。
如: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四、“其”的用法和意义
⑴用作第三人称,表示领属关系,相当于“他(们)的、她(们)的、它(们)的”。
如: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⑵用作第三人称,相当于“他、她、它(们)”。
如: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⑶活用作第一人称。相当于“我(的)”、“自己(的)”。
如: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⑷其中,其中的。
如: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⑸在句中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哪里”。
如: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⑹指示人、事、物,多表示远指,相当于“那”、“那些”之类的词。
如:问其(代词,第三人称,它的。)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⑺指示人、事、物,有时表示近指,相当于“这”之类的词。
如: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
⑻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是......还是......".
如: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⑼在句中表示祈使、期望语气,相当于“可”、“还是”、“希望”。
如: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⑽在句中表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大概”、“可能”。
如: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11)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
如:其若是,孰能御之?
五、 “为”的用法和意义
(一)动词。
1.有“做”“作为”“充当”“变成”“成为”“治理”等义,翻译比较灵活。
如:①斩木为兵,揭竿为旗。(《过秦论》)
②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过秦论》)
③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廉颇蔺相如列传》)
④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
⑤南取百越之地,以为(划为)桂林、象郡。(《过秦论》)
2.以为,认为。
如: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鸿门宴》)
3.判断词,是。
如: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鸿门宴》)
(二)介词。
1.表被动,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或“为……所”,译为“被”。
如:①吾属今为之虏矣。(《鸿门宴》)
2.介绍原因或目的。为了,因为。
如: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孔雀东南飞》)
3.介绍涉及的对象。给,替。
如:①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廉颇蔺相如列传》)
4.对,向。
如: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三)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反诘。呢。
如: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
练习:解释下列句中“为”字的意义和用法
1、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鸿门宴》)
2、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货殖列传》
3、公为我献之。(《鸿门宴》)
4、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过秦论》)
5、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季氏将伐颛臾》)
6、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晒之。(《论语》)
7、为之奈何?(《鸿门宴》)
8、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9、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鸿门宴》)
10、古人以俭为美德。 (《训俭示康》)
六、“因”的用法和意义
(一)介词。
1.依照,根据。
如:罔不因势象形。(《核舟记》)
2、依靠,凭借。
如: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烛之武退秦师》)
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屈原列传》)
3、趁机,趁着。
如:因击沛公于坐。(《鸿门宴》)
不如因而厚遇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4、通过,经由。
如: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廉颇蔺相如列传》)
5、因为,由于。
如: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谏太宗十思书》)
(二)副词。于是,就;因而。
如: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鸿门宴》
(三)动词
如:蒙故业,因遗策。(《过秦论》)
练习:解释下列句中“因”字的意义和用法
1、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孙膑列传》)
2、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过秦论》)
3、不如因善遇之。
4、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雁荡山》沈括)
5、相如因持璧却立。(《廉颇蔺相如列传》)
6、变法者因时而化。(《察今》)
七、 “而”字的用法和意义
(一)连词
1、表转折
(1)“而”连接的两个词或句子,这两个词或句子中意思相反,或者说是一对反义词,这时“而”表转折。译为“却”“可是”“但是”
如: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项脊轩志〉〉
(2)“而”字带两个词组或两个分句,其中一个词组或分句带有 “无”“不”“非”等否定词,这时“而”表转折关系,译为“却”“竟”“可是”
2、表修饰
(1)、形容词+而+动词,“而”表修饰且多译为“地”。
如:汝姐在吾怀,呱呱而泣〈〈项脊轩志〉〉
(2)、名词或名词性词组+而+动词 “而”表修饰,多译为“地”。如:吾尝终日而思矣
(3)、动词1+而+动词2
如:吾尝跂而望矣(《劝学》)
3、表承接
(1)动词1+动词2
(1)位置调换,不影响句子的意思。
5、表假设,译为假如”“如果” 如: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6、表递进,动词+而+动词
7、表因果
8、表目的
(二)作代词
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你”。
如: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如: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既而】不久,一会儿。
如: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促织》)
练习:解释下列句中“而“字的用法和意义。
1、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用心躁也(《劝学》)
2、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游褒禅山记》
3、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
4、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
5、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6、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
7、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8、项王按剑而跽曰(《鸿门宴》)
9、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鸿门宴》)
10、劳苦而功高如此《鸿门宴》
11、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游褒禅山记》
12、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
八、“所”字的意义和用法
一、助词
1.所+动词
3.为+所
4.所以
二.名词
三、量词
练习:解释下列句中“所”字的意义和用法
1、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花源记》
2、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鸿门宴》)
3、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4、离宫别馆,三十六所
5、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6、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