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济南日报】为了人与书的相遇

(2023-04-25 17:23:44)
标签:

济南日报

趵突

济南市图书馆

分类: 生活随笔
【济南日报】为了人与书的相遇

当前位置:首页 >> 趵突2023.04.25 星期二

为了人与书的相遇

  

钟 倩
  位于西城的济南市图书馆新馆,离我家开车大约15分钟的路程。那是一处安详和静谧的所在,我去那里借书、观展、颁奖、培训、作演讲,似乎是冥冥中的精神召唤,引领着我,把心灵落户在那里。
  每本书里,都藏有神迹;每次开卷,都有如神助。我出生和成长在某高校家属大院,父亲酷爱看书、读报,上小学时,每天省下买早饭的零钱,在院门口报摊上换一份报纸,是我最开心的事,往摊主钱盒子里扔5角钢镚的响声,至今在我的耳畔回响。漫漫求学路,就像以知识的宇宙为圆心的发射,由此及彼,甚至到国外。事实上,每个人都离不开图书馆的浸润和加持。2001年,一场顽疾降临于我,为人生划下了一道宛如伤口的分界线,从此,我心无旁骛地投身阅读与写作,不经意间,把命运的蹂躏变成了诗。书中自有黄金屋、颜如玉、精气神,书中还有你自己——在阅读中览尽河山、只此青绿,在领悟中洞见世界、探幽人性。
  我的文学梦始于阅读。记得刚得病那会儿,父亲带我去中山公园西邻老馆借书,每回只能借两三本,此后他骑自行车来回穿梭,捧回一本本心爱的书籍,载着父母的希望。人很渺小,是书籍垫高的;人也很卑贱,是好书点缀的。时间到了2017年盛夏,我所在志愿服务团队的小伙伴去新馆做志愿者,顺便帮我借书,围着书架抓耳挠腮找不到书,这时候借阅部张主任听说情况,主动与我联系,提供上门送书,这是我以前不敢想的事。一晃6年了,书来书往,人事代谢,我认识的青年馆员有的结婚生子,有的生了二胎,他们脸上褪去青涩,眼眸里依然一抹清澈;我也在成长,出了4本文学著作,发表了500多万字文章,为济南和生活在这座城市里的人“立传”,家乡济南在我的笔下一次次生动起来,如佛头雨滴,水中刀锋,雾里莲花,诗意又风雅。
  如果有天堂,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我始终觉得,图书馆是一座城市的“通天塔”——作为山水相依、千泉竞涌的历史文化名城,济南的城市软实力就体现在图书馆。我亲眼目睹过一身工装站在书架前选书的异乡人,我多次遇见地下一层儿童数字阅读体验区扎堆的孩子们,我还认识一位为了看书方便在新馆附近买房的倔强老先生,他头戴礼帽,风度翩翩,拐杖叩地,清脆悦耳。
  我忘不了,一大早去新馆参加彩排,门外的长队拐了好几个弯儿,有学生、中年人、老年人,这其中就有我的邻居。有一天早上她背着书包急匆匆赶公交,有人问她去哪里,她笑着说,“去图书馆看书,退休了不能放下学习。”谁能想到,当年她的公婆是学校的俄语翻译教师。我忘不了,壬寅年夏“献礼党的二十大,共享阅读新时代”山东书展在济举办,市图开设济南作家馆作品展,有位书友带着孩子去还书,孩子眼尖,一进门就看到作品展上摆放着我的新书。年幼的孩子尚不知道出书的艰辛,此后每个周末去图书馆,
,都会跑过去望望,一脸失望,然后仰着脑袋问爸爸,“钟倩阿姨怎么还没出新书?”令我哭笑不得,唯有努力创作。我更忘不了,在图书馆里脚步匆匆,到徐北文纪念馆,或李清照辛弃疾文献中心逛一圈。与借阅区和自习室等装潢簇新的世界不同,那些古籍或古物沉淀着一座城的精神基因,似有金石之声,给我以灵魂的喂养。我还在凉爽宜人的夏夜走进图书馆,见证“镇馆之宝”的诞生。当我的目光掠过一册册带有岁月指纹且修复至臻的古籍或海内孤本,仿佛复活了一个个历史故事,面对面与古人秉烛夜谈,那一刻,夜色下的图书馆像极了一个漫游的灯盏,点亮了被遮蔽的夜空——照向古人的夜空,同时又照亮了我。

  读书、写书、讲书、荐书、捐书,与书为伴是我的志业,亦是另一种布道。我做过“真人图书”,与5位读者分享我的青春故事,输出的同时也看到了五光十色的生命,抑或说多元的生命个体;我先后创办了“钟倩四叶草读书会”和“雪樱天使公益读书会”,后者专门面向残障人士,用知识为他们赋能。新冠疫情期间,我举办了多期聚焦大龄自闭症儿童、精神残疾人、失独家庭等专题读书会,很多残障书友私下联系我,“谢谢你,懂得我们的需求。”阅读是一种生活态度,越读书越宽容,能够看见每一个“TA”,或许这是阅读的最大意义。
  没有阅读,就没有未来;没有全民阅读,就没有社会文明。“深度阅读就是深度活法,要怎么读就怎么活。”我在《金蔷薇与四叶草》一书中所写,在一个全民读“屏”的时代,我依然坚持深度阅读。或凌晨或傍晚,写作间隙,抬头时分,我经常地会想起新馆中央大堂的七层“书墙”,一排排呈几何形的书架构成了一幅幅美妙的图画,令人渴慕、使人跟从、引人跃升。巨大而炫目的“书墙”,像极了博尔赫斯的“沙之书”,“图书馆是无限的、周而复始的”。倘若说,文学是加以引导的梦,那么图书馆就是人们心中的天堂,象征着人的理性世界,以及生老病死的轮回。当我们走进图书馆,实际上是回到了自己的家——那是孤寂灵魂的居所,那是超越生死的栖息。记得台湾学者齐邦媛说过,希望死去的时候,自己是个读书人的样子,那是我听过的世界上最动听的一句诗!
  腊山河畔,泉水呢喃,那是读书人的跫音,为心灵的一脉书香敲响了晨钟。不久的将来,图书馆里迎接我的或是智能机器人,我挥挥手,眨眨眼,报上书名,想借的书就会自动跳出来。为了人与书的相遇,未来充满了无限可能。我相信。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