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日报】一个人与一条大河的灵魂对话3月17日

标签:
张中海黄河传联合日报 |
分类: 生活随笔 |
钟倩
黄河,是中华儿女生命里的关键词,也是精神骨血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一直以来,书写黄河、歌颂黄河、重新发现黄河,似乎是一件乐此不疲又无比艰难的事情。因为她实在太磅礴、太深邃、太伟大,现代人的笔墨极易流入俗套,或走向人云亦云。阅读诗人张中海的《黄河传》,恍若滔滔河水从桌前流过,且流过心脏、骨骼、脏腑,流过我被风湿被肿痛的关节;又如一枚灵魂镇纸,摁住我动荡的心灵。品读全书,伴随着他或踉跄或疾驰或沉重的行走,我看到一个民族的精神源泉和苦难辉煌,听到一条河与一个人的灵魂对话,也从中感受到那种彻骨的生命触痛。
这部书之所以吸引我,不只是体量之大,56万字、548页码的大部头,而是情怀之大。作者以30年的储备与积淀,即两亿字资料,两百万走读笔记,溯流而上,以源头为圆心铺开去,青海、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徐淮故道、大河治理、文明萌芽、三门峡、禹河故道、山东、黄河三角洲等,沿着河流经过的城市奔跑,沿着时间的方向进击,把人文地理、民间风情、黄河治理、大河文化囊括其中,最终铸成了这部报告文学。
追着河流奔跑,我看到生命的多样表达和万物的多元形态。他以“记忆考古”的方式缓缓打开这条河流,记录约古宗列盆地那两眼泉一样的马蹄坑,“不要小觑这小小童稚襁褓摇篮中那无声的挪拥、踢扭,时间和水的韧性。会让它以自然的力量见水就汇,见路就夺,没有路也冲决出一条路,而最终形成我们面前这条泱泱大河。”又感叹道,“恰如一个历史巨人,谁能取笑他在母腹中的孕育于无和刚出生时懵懂啼哭腾挪的纤弱呢?”诗人的发问亦是生命的反思。他捕捉中游河洪爆发时的奇观“揭河底”,叫人大开眼界,暴露出黄河暴虐的一面。他赞美黄河口湿地的浪漫与豪奢,从1982年至2017年他五次深入河口,见证生态巨变。“秋天是三角洲景观最见层次的时候,近海处,被称为红地毯的黄须菜,似五彩云霞,又如跳跃的火焰,无边无际向天边漫卷。白色的鹳鸟、海鸥散落水上,起起落落。而最具视觉冲击的,当然还是一年一度的芦花飞雪。风乍起,芦花翻涌,好一幅壮观的‘芦花飞雪图’!”诗人的语言俨然是被河水淘洗过的,洗练、澄澈、清洁,让我感受到“蛙皮的湿度”,如临其境,又身陷其中。
如果用一个词语概括这本书,那就是斑斓。内容涵盖植物学、动物学、博物学、水利学、考古学等,又厚重、庞杂、细腻,串联起作者的“往事与随想”,深入时间之河打捞些许闪光的碎片,捡拾丢弃的细屑,寻找到人类关于河流的最大公约数。令我印象深刻的有大河之子司马迁、冼星海等。他以“龙虎大淦”暗喻司马迁的命运,“寻常流淌的浪波中突然煮沸如开锅、开花,接着涌浪耸起,一节节作反方向往上蹿滚,平静的河面波重浪叠,瞬时高达三米,发出雷鸣般的轰响。”太史公迎来至暗时刻,要么拿钱赎命,要么以腐刑替代,他毅然选择后者,这个出生于黄河龙门夏阳的少年,“文章自然吸取了天地的灵气,或如自幼就熟悉的身边那条大河狂澜惊涛,或为洞庭之波含蓄深沉,或春色出土、靡丽绰约,或龙腾虎跃、大气磅礴。”黄河文化蕴藏司马迁的精神密码。他追忆《黄河大合唱》诞生记,当年洗星海、张光年在壶口瀑布相遇,撞击出思想的火花,筑造成为中华民族的最强音。其中,一张饭票的故事令我潸然泪下。身无分文的冼星海在巴黎打工时摔碎盘子,丢了饭碗,音乐学院教授保罗·杜卡斯破例收下这个学生,他赢得主考老师的最高奖赏,让他挑选自己最喜欢的物质奖励,他脱口而出两个字:饭票。那只弹奏钢琴的手饱受屈辱,苟且偷生,最终在鲁艺窑洞土炕的一张小桌上发出“啊,黄河”的调子。那是一个民族的全部尊严。而著名的“窑洞对”,也与黄河不无关联,后来郭沫若发表《甲申三百年祭》,借李自成的失败为执政者带去一帖清醒剂。从农民、驿卒到实现皇帝梦,李自成的悲剧给予后世以警示。
如果用一个词语总结这本书的灵魂诗眼,那就是百折不挠。作家鱼禾在《大河之上》里有个形象的比喻,“龙身如河,龙势如洪。它是属水的神,也是镇水的煞。”神话赋予大河以灵魂,大河的精神世代传承,某种意义上说,每个国人都是吃黄河“奶水”长大的龙的传人,一部黄河史也是人与河的双向奔赴的生命历程。我第一次知道,那个摇着串铃走街串巷的郎中,原来也是治黄专家。他自曹州、长清、齐河,在济南、利津,直至铁门关黄河入河口,《老残游记》里的“黄大户”正是他的真实写照,他的勇毅和果敢令人由衷敬佩。作者还讲述清代蒋作锦对济水的考证,“济命多厄困,然济运又济世”,他写道,“济与河一浊一清,同居北渎,时与河会,时被河淤,河终不能淆其清,且能以天生劲质,断续出没于其间,遭淤而伏,透地复出……澄清本体,易地皆然……造物亦奇哉?余于此见君子之性,推为圣之清……”在他眼中,济水故道乃神禹治水痕迹。与其说这是济水之辩,毋宁视作黄河精神血脉的一种探究和考证。
沿着黄河奔跑,作者与黄河早已融为不可分割的一体,抑或说黄河进驻到他的血液里,成为血肉之躯的一部分。当我合上这本大书,耳畔回响起书中的一句话,“悬河干河都是死河象征,这是民族的灵魂问题!”或许,我电脑桌上的鼠标就是黄河边的一个陶罐,盛满了昨天的记忆,当我移动鼠标修改文章时,黄河岸边会响起一首熟悉又陌生的童谣,那是未完成的诗,那是回不去的梦。